发布时间:2017-11-26 14:55:17
长白山地区横跨辽、吉、黑三省东部,东西有170余公里长,南北总长1500多公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界邻俄罗斯和北朝鲜。在我国境内涵盖60多个市县。这里的生态环境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极为重要的保障条件。但是该区域的生态现状令人担忧。建国初期整个地区尚存留9万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长时期以来,全国使用木材1/4以上出自长白山地区。有些部门单纯获取木材不计后果的只伐不育,致使这里的原始森林迅速消失了。目前,长白山地域残存的原始森林总和不足0.25万平方公里。整个地区几乎全成为树龄不足50年,胸径小于20厘米,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相当低下的次生阔叶杂木林。木材基地的功能基本消失。
长白山地区水系资源严重失调。9万多平方公里次生阔叶杂木林,外表虽仍呈现森林景观,但树种较单一,郁闭度较大,林下具有缓冲雨水冲刷作用的灌木层与草本层很不发达。百年才能增加1厘米厚的林地植被,已发生质的变化。阔叶树的枯枝落叶层分解速度较快(90%存留时间不到1.5年),对涵养水系资源、调节经流能力远较针阔混交林枯枝落叶层(夕0%存留时间4—6年)的能力低。在广阔面积上次生杂木林的脆弱涵养水资源能力,使长白山地区九人水系的所有的江河皆处于枯水期严重缺水而洪水期造成涝灾的境地。整个东北有13个超型工业耗水(每年1—9亿立方米)城市,其中10个皆依赖于长白山发源的江河为水源保障地。自2000年以来,辽河枯水期持续出现断流;2003年5月20日松花江水位降至有史以来最低点,哈尔滨江段首次因枯水停航。如果不能在短时期内较快的恢复改善长白山地区生态状况,特别是植被生态仅水资源一项,就将严重限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上述长白山地区生态状况,提供如下建议供参考。
1、纳入“十一五”重大科技研究计划。
我国已成功实现野马、麋鹿、朱鹃、杨子鳄等严重濒危种群的恢复。但这仅是单一种群,采取的是保护区或扩大保护区的恢复重建模式。长白山地区涉及急待恢复到解危状态的山参、东北虎、紫貂、梅花鹿、金钱豹、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涉及高价格大批量的生物产品山参、松茸、林蛙油、红松籽仁、熊胆、细鳞鱼、大马哈鱼、水獭、野生天麻、木通、五味子等等近百种,不能采取单一种群扩大保扩区的恢复模式。只能采取大范围半人工辅助的恢复建设模式,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重大科研任务,建议呼吁国家纳入“十一五”重大科研计划中。
2、从恢复建设理论研究入手。我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作从根本上是为了确保天然生态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而长白山地区诸多珍稀贵重生物资源的自我恢复的规律都较为特殊,单一依靠“自我恢复”实现大范围、多种群的恢复的可行性十分微小。如红松结实周期80—120年,种子不埋在土壤中不能生根发芽,既或采用飞机在整个地区内播种成功,也只能80—120年以后才能形成新的种子。山参、紫貂、林蛙等多种群皆有着自身的恢复规律,与生态植被的恢复和重建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整个长白山地区的生态恢复必须从“生态恢复建设理论”入手进行研究。
3、长白山地区生态恢复建设初步设想可能需要三步走。第一步,恢复重建理论及模式研究,1—2年间基本完成。第二步,恢复重建理论及模式转彳匕为一定规模的实践,需3—5年。第三步,实现10余万平方公里达到生态良性恢复水平,需10年以上。长白山地区生态恢复重建目标,首先是植被生态效益,直接关系到东北地区水资源的保障,5 15年内基本改善九人水系洪枯比的巨大差异,进而解决大批量珍稀昂贵产品产量恢复,地区恢复效益外汇额度预计达到200——400亿美元之间(按现今时价核算);大批中草药资源得以恢复;难以解危白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一部分或大部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危;国家所需的木材的后备资源得以恢复。
4、设立专业基金委员会,纳入“十一五”规划中。长白山地区生态恢复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生物和生态系统工程,应由国家和省共同汇聚各方专家和政府职能部门长白山管委会来共同谋划负责实施,密切配合从长计议。建议近期召开关于长白山地区生态恢复建设研讨会,请有关专家学者和研究单位汇同省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地市县共同商讨恢复建设规模和方案,报请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委。一则落实实施方案,要设立长白山地区生态恢复建设专业基金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二则涉及有关经费商请国家部门的支持。虽然投资巨大,皆属于一次性投入后,可起到遏制长白山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维系可持续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