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26 14:58:58
作者:张永钧
随着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具有特色的企业的兴起,走出国门,闯荡市场,这种趋势逐渐形成。但有关情况反映,“走出去”的政策不如“请进来”有那么优惠,有那么热情,层层关口,使一些企业变“走出去”成“绕出去”。在参加了WTO组织的今天,还出现这种情况,应引起有关主管部门认真研究,转变这种背动局面。
有经验信息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已具备“走出去”的能力,并测算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比例,发达国家一般在1:1.2—1:1.4之间,发展中国家一般在1:0.9—1:0.43之间。2004年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有448亿美元,已累计5000亿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比例是1:0.08左右。我国企业走出去有相当大的空间。
我国有些科技含量很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特别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产业产品很受国际市场欢迎,但是不能径直“走出去”而是旁门左道的“绕出去”。究其原因,据反映有如下几点:
1、目前有关政策还不顺畅。各种各样繁琐的审批环节令企业望而却步,虽然由审批制改为报备制,经由省级审批后,再报商务部备案,要申请发放网上证书编号,而一些项目又要有发改委进行项目核准,一来二去拖延了商机,有企业反映拖了三年,结果错过了商机痛心不已;在境外投资企业用汇上,达1000万美元以上,由多个部门核准,有的审核期长达3个月,而且规定净资产50%以下可以对外投资,超过50%则要对投资额进行限制。用汇受到无为的限制,使一些求急的企业不得不采取通过地下钱庄汇款,有的采取海外结汇,应收的外汇留在海外办企业,有的与外商谈妥,截留部分外汇直接置于企业的境外帐户上,有的没有现汇只好用设备投资,相应的优惠政策无法享受。有企业对外投资,由于外汇办不下来,结果企业先期支付订金,白白损失掉,使想走出去的企业蒙受损失。
2、政策引导缺乏力度。境外投资风险大,资金监管困难,金融部门借贷,门槛较高,受惠面窄,嫌贫爱富,弃小攀大,很有市场前途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境外投资的扶持政策。金融规定,企业境外投资最高可以贷到投资额的70%,但是少于100万美元的项目不予贷款,这样不利于中小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走出国门。
3、国际市场信息服务严重滞后。“走出去”需要大量准确的信息为依据,特别对政治、社会、经济、文化风俗都有什么特点,市场模式和规律,合作前景和实力,有所了解和掌握,否则由于信息不畅、不准、不实,投资失败的教训是不少的。广阔的海外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只靠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一个地方力量摸准情况很难。
对上述情况,提出如下几点仅供参考并予指正。
1、进一步放宽相关政策,要有区别对待。国企走出去怕国家资产外流,民企走出去怕套走外汇,其实只要有相关政策和策略措施是可以防范的。关键在于认识上要进一步提高,思考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放开,措施要进一步有可操作性。在审批权限上扩大下放的范围,应有握有放,降低行政成本,增加行政透明度;在外汇管制上应适当放松尺度,1000万美元提升到5000万美元或根据具体行业、项目和市场前景再放松些,可附带相关的条件要求;对向境外投资企业应进一步加强激励监督机制建设,加强对外投资企业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层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化企业制度。最下策也可用境外加工生产,境内接单结汇的方法来加以调控。
2、加大政策性扶持的力度,使“走出去”成为国家经济发展重要途径之一。针对资源越来越紧缺,对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应成为国家战略“走出去”的市场,只要企业通过各种渠道涉及这方面的战略市场,都应对于考察、谈判、咨询、公证等费用,由政府给予扶持补贴,政府应成为这类开发项目企业的支柱。境外资源开发项目周期长、风险高,应建立相应的产业基金组织,如日本缺资源开发,大力发展境外资源,先期的风险勘探等一系列投入由基金承担,成熟后交由企业投入生产。此种模式值得我们研究。与此同时,及时跟进的还有金融服务提供信贷支持,风险保险基金给予配套,使企业“走出去”有坚强的实力为后盾。
3、构建完整的“走出去”的政策体系。目前政府及企业已经开始重视“走出去”的途径,但仍然处于初始阶段;要相应研判“走出去”的总体战略、方针和政策引导,加速完善境外投资的立法,要有国家及各级主管部门协调“走出去”的战略战役,建立健全“走出去”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管理的机制。在信息整合建立信用风险预警机制体系,对重点投资对象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金融环境要有全面的把握,并无偿对企业提供相关信息。通过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境外投资投人风险保险和信用体系的咨询和使用。降低盲目性的急功近利境外投资的行为。
4、通过政府组织培训,培养境外产业综合人才。现在突出的是境外投资的人才奇缺,可借鉴外国跨国公司人才本土化的经验,注重和设立目前在国外学习的华侨子女的培养基地,注重选拔一批人才为重要的人力人才资源,要鼓励各级商会、行会、协会、咨询机构在国外组织交流网络,为广泛寻觅、挖掘、提拔、使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相应的基础网络,尽快为“走出去”打好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