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永钧

党和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深层次的决定着国家未来发展,更决定着东北地区的久远命运。长白山地区横跨辽、吉、黑三省东部,东西有170余公里长,南北总长1500多公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界邻俄罗斯和北朝鲜。在我国境内,函盖60多个市县。这里的生态环境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一重大战略决策的极为重要的保障条件。

但是该区域的生态现状令人担忧。建国初期整个地区尚存留9万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长时期以来,木材1/4以上出自长白山地区。有些部门单纯获取木材不计后果的只伐不育,致使这里的原始森林迅速消失了。目前,长白山地域残存的原始森林总和不足0.25万平方公里。整个地区几乎全成为树龄不足50年,胸径小于20厘米,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相当低下的次生阔叶杂木林。木材基地的功能基本消失。

随着原始森林的消失,长白山地区其它功能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上个世纪中叶,我国研制两弹一星关键时期,在美、苏两国严格封锁形势下,只有山参、蜂蜜、林蛙油、鹿茸、虎骨、毛皮等产品才可能出口创汇。仅鲜山参(混堆货、不含单苗高价参)一公斤就可换回60吨最优质钢材,用于国防工业建设。这些贡献随着山参、虎骨、野鹿等的消失,长白山内含的经济价值已渐渐被人们所淡漠。目前国际市场价格长期居高不下的山参(混堆与单苗高品位)均价4.6美元/公斤、松茸平均80美元/公斤、林蛙油1500美元/公斤,红松籽仁11美元/公斤等诸多产品在本区内皆趋于枯竭。按现今时价核算长白山地区每年外汇损失在400—800亿美元之间。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自身以血养血的极不可忽视的资金基地。

长白山地区水系资源严重失调。9万多平方公里次生阔叶杂木林,,外表虽仍呈现森林景观,但树种较单一,郁闭度较大,林下具有缓冲雨水冲刷作用的灌木层与草本层很不发达。百年才能增加1厘米厚的林地植被,已发生质的变化。阔叶树的枯枝落叶层分解速度较快(90%存留时间不到1.5年),刘函养水系资源、凋节经流能力远较针阔混交林枯枝落叶层(90%存留时间4—6年)的能力低。广阔面积上次生杂木林的脆弱函养水资源能力,使长白山地区九大水系的所有的江河皆处于枯水期严重缺水而洪水期造成涝灾的境地。松花江一条支流上的石头口门水库是长春市的主要水源地,枯水期多年出现死库容存水量;而2005年7月份洪水期又不得不放流4.28亿立方米。整个东北有13个超型工业耗水(每年1—9亿立方米)城市,其中10个皆依赖于长白山发源的江河为水源保障地。自2000年以来,辽河枯水期持续出现断流;2003年5月20日松花江水位降至有史以来最低点,哈尔滨江段首次因枯水停航。如果不能在短时期内较快的恢复改善长白山地区生态状况,特别是植被生态仅水资源一项,就将严重限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依赖长白山地区大小江河水源滋养的水稻田近1100万亩,由于播种季节水源不足,产量波动在300—600公斤/亩。若长白山地区水资源涵养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枯水期水资源有较好的保证,滋养水稻田面积可增至1300万亩,水稻产量可稳定在600—800公斤之间。

目前东北发电总量1400亿Kw.h,绝大多数为火力发电,煤炭的大量消耗对未来是一笔潜在的损失。长白山地区水资源涵养能力大幅度提高,增建一批中、小水电站,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火力发电的现状,在未来20—30年后将显现出巨大的作用。总之长白山地区生态恢复的意义十分重大,直接干系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一重大的战略决策的长期快速发展。

针对上述长白山地区生态状况,提供如下建议供参考。

二、建议采取如下步骤。

1、纳入“十一五”重大科技研究计划。

我国已成功实现野马、糜鹿、朱鹃、杨子鳄等严重濒危种群的恢复。但这仅是单一种群,采取的是保护区或扩大保护区的恢复重建模式。长白山地区涉及急待恢复到解危状态的山参、东北虎、紫貂、梅花鹿、金钱豹、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3种;涉及高价格大批量的生物产品山参、松茸、林蛙油、红松籽仁、熊胆、细鳞鱼、大马哈鱼、水獭、野生天麻、木通、五味子等等近百种,不能采取单一种群扩大保护区的恢复模式。只能采取大范围半人工辅助的恢复建设模式,这是一项影响深远荫及子孙的重大科研任务,建议纳入国家十一五重大科研计划中。

2、从恢复建设理论入手。    

我国实行天然林保护工作从本质上确保了天然生态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然而长白山地区诸多珍稀贵重生物资源的自我恢复的规律都较为特殊,单一依靠“自我恢复”实现大范围、多种群的恢复的可行性十分微小。如红松结实周期80—120年,种子不埋在土壤中不能生根发芽,既或采用飞机在整个地区内播种成功,也只能80—120年以后才能形成新的种子。山参、紫貂、林蛙等多种群皆有着自身的恢复规律,但又相互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整个长白山地区的生态恢复必须从“生态恢复建设理论”入手进行研究。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行动往往是盲目的行动,其结果难以成功。

我国有着十分良好的科技体系,重大理论问题由“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组织解决,其它科技部门给予配合,有成功的经验,由他们组织,并且直接参与管理长白山地区生态恢复建设研究,一定能够在生态恢复建设理论方面获得重大突破。

3、长白山地区生态恢复可能需要三步走。

第一步,恢复重建理论及模式研究,1—2年间基本完成。

第二步,恢复重建理论及模式转化为一定规模的实践,需3—5年。

第三步,实现10余万平方公里达到生态良性恢复水平,需10年以上。  

没有目标的事业,一定是无效的事业。长白山地区生态恢复重建目标,首先植被是生态效益,直接关系到东北地区水资源的保障,5—15年内基本解决九大水系洪枯比的巨大差异,进而解决大批量珍稀昂贵产品产量恢复,地区恢复外汇额度预计达到200—400亿美元之间(按现今时价核算);大批中草药资源得以恢复;难以解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一部分或大部分解危;国家所需的木材的后备资源得以恢复。

长白山地区生态恢复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生物和生态系统工程,应由国家和东北三省共同汇聚各方专家和政府职能部门长白山管委会来共同谋划负责实施,密切配合从长计议。

4、设立专业基金委员会,纳入“十一五”规划中。

建议近期召开关于长白山地区生态恢复建设研讨会,国家和东北三省有关部门出面请有关专家、学院和研究单位汇同三省省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地市县共同商讨恢复建设规模和方案,报请国家有关部委。一则落实实施方案,要设立长白山地区生态恢复建设专业基金委员会负责具体工作,二则涉及有关经费商请国家部门的支持。虽然投资巨大,皆属于一次性投入后,可起到遏制长白山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维系可持续再生。

长白山地区所有的生态资源形成的产品几乎都具备强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天性,若要找回这一切,预计国家投入前期2.1亿元科研费用是值得的,能十分迅速的找回这些产品及强烈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只要理论与模式研究是真实有效的,技术是可行的,效果群众是可见的,会有众多的山区群众积极投资到生态恢复与建设的实践中去,这一点与其它地区明显不同。据我们调查了解,我国已有足够的科技基础,经过去5—10年认真努力,获得长白山地区生态恢复的理论、模式及实践技术其成果是真实的、措施是可行的,效果是明显的应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