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天戈

近年来,大批具有悠久历史、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许多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随着民间艺人年龄老化和相继去世,一些民间艺术品种已经濒临或处于“绝迹”状态。

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是民族之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民间艺术属独门绝技,大多由口传心受,往往因人而存,人绝艺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在“现代文明”与西方文化的冲击及社会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有些民间艺术因经济利益驱动而开发,并不是以保护、弘扬、抢救为目的,这必然导致许多没有“可利用价值”的艺术消亡。前文化部长孙家正说:“断层和失根的文化可能使我们游荡的灵魂难以找到精神的家园”。

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推进文化创新,传承优秀民族文化。”这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加强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紧制定优秀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保护规划。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性普查工作,对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已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加紧制订保护规划。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思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优秀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保护规划,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

(二)举办全国性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大奖赛,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对急需抢救和保护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形式的民间艺术,可借鉴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的形式,建议由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全国性的大奖赛。举办大奖赛的资金应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可采取企业冠名、赞助等商业化模式运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三)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大对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知识的普及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黄金时段栏目每天播出几十秒钟的专题,介绍一条各地传统民俗文化,树立全民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组织旱船、高跷、舞龙等融于趣味性的民俗体育竞技比赛,以充分展示各地人民传统的节庆习俗及民俗体育活动,扩大中国民俗体育竞技活动的对外交流。二是在新浪、搜狐等大型网站建立民间艺术网络平台,反映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传承,展示我国民俗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新成果。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的宣传力度,有力地促进地方民俗文化建设和特色旅游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