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为此,台盟吉林省委结合盟中央2013年调研课题的安排,对全省水资源保护工作开展了专题调研。了解了我省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的工作成效和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近年来,吉林省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高度重视,坚持立法与执法并重,专项整治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在规划保障、综合整治、水生态修复、水质监测和日常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基础弱、任务重、难度大,在资金投入、资源保护、配套政策、日常监管等方面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资金投入不足,与保护工作要求不适应。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水资源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但由于投入额度较小,投资分散,无法完全满足水资源保护的实际需要,全省水资源保护工作仍然面临资金短缺问题。第二,部门衔接不到位,保护工作没有完全落实。水资源保护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环保、农业、卫生、建设、国土等多个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部门协调机制,无法发挥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全部效能。第三,配套制度不完善,监管工作无法全面开展。目前,虽然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为主的水资源保护法规体系,但多以原则性规定为主,实施性规定很少,尤其是水源地保护、应急监测、部门分工协作等制度的缺失,致使水资源保护工作还无法全面、有效、持续开展。第四,日常监管不到位,监管经费和监测手段不足。水资源保护水域多处于边远、偏僻和交通不便地区,日常监管和监测费用很高,由于没有专项的工作经费,缺乏必要的执法手段和监测设备,只能进行零散、不定期的监管和监测,难以开展及时、定期、有效的监管和监测。

为加快我省水资源保护工作,促进生态文明和生态省建设,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采取多项措施,加快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规范、约束和引导用水行为,切实加强水资源调查、规划和制度建设,强化管理与监督职能,严格水功能区管理,全面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守住水资源管理“底线”,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

二、强化东部地区“三江源”水生态保护工作。针对“三江源”水生态状况、问题和发展趋势,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调度,采取编制规划、水质监测、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科学研究和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等水资源保护措施,使“三江源”水生态得到基本保护,基本生态水量得到保证,水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受损的水生态得到修复,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得到保障,建立起完备的水生态系统保护监管体系。

三、加快启动建设西部河湖联通工程。通过利用新建的4项水利重点工程,建设西部河湖连通工程,形成河网密布的水系,将嫩江、第二松花江、洮儿河等河流洪水期富余的水量引到天然的湖泡中存蓄起来,从根本上遏制西部地区沙化、盐碱化蔓延的趋势,促进我省生态文明和生态省建设。在工程启动建设中,要认真研究工程项目建成后的管理体制、运营机制和配套政策,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必须注重工程质量,科学制定质量管理目标,要让工程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四、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

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工程、技术、经济手段,逐步建立以水资源权属管理为中心,分级管理、监督到位、关系协调、运行有效,对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实施全过程动态调控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在全社会大力推广节水措施。在城市生活节水方面,大力研制和推广节水型器具、采用中水道技术回用城市污水以及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在工业节水方面,采用废污水处理回用以及改革用水工艺及设备等。在农业节水方面,采用水资源优化调配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艺及生物节水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等。此外,要通过电视、广播、标语、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涉水法律法规,为依法治水、管水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节水型社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