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丽娜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必定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的社会,一个现代化强国也一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而文化则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这是一个国家最鲜明的精神旗帜,因此被纳入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一词内涵极为丰富: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建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的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文化”一词的外延更加广博:文化作品、文化产业……

一方面,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它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决定文化的性质、方向,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另一方面,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之体,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主要依据,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魂体相一,统一于“文化建设”中。在此我只从其中的一个角度杂感于“文化建设”,并由杂感衍生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文化建设”应从纯洁祖国的语言做起,而媒介应率先垂范。

很长时间以来,耳闻目睹中央电视台的一些播报员,一旦不是照本宣科,其语言表达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一小段播报内容,少则一、二分钟,多则三、五分钟,就会相继出现十几次、几十次“那么”“然后”二词。具有中学语法知识的人都通晓“那么”是表假设的关联词,“然后”是表承接的关联词。在语境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省略,不应该使用时决不能使用,否则就是一种语病。一次中视连线北京交通台播报员在播报北京交通状况的二、三分钟内竟使用了二十几次“那么”这种情景似乎无伤大雅,语流畅快,不仔细听,也许听不出来。但我们的职业要求语言表达必须准确而流畅。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言为心声,形为意表”,说的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代表着人的文化程度。这些播报员是不具备起码的语言能力呢?还是思维受阻而以此口头禅作为稻草来假借思维敏捷呢?抑或自以为是而固步自封?还是不重视而事先没准备?如果不能为力或不去尽力又何苦抛头露面而渎职呢?与此同时有多少德才兼备之人在翘首待业呢?

曾几何时,“小姐”“老公”等词语泛滥成灾。众所周知,“小姐”是旧时代仆人对主人家少女的称谓,也是人们对有地位家少女的尊称、泛称。不知何时被冠以贬意,真是糟蹋了这一中华悠久的词汇,庆幸的是专家慧眼,其被强奸的贬意终不能登上中华词典的大雅之堂。“老公”一词只是地方口语,同时又兼有被阉割之意,不知何时替代了“丈夫”“先生”肆意扩张起来,幸好外交辞令中不见踪影,否则真是有伤大雅,有伤国体,可不知何时,媒体也顺口流了起来。时代在飞速前进,地球村密度逐渐递增,各种思想、潮流、观念不断碰撞,新词汇应运而生是时代的必然。但与日语词的大量涌入比如响亮、上口、形象的“给力”一词,中国自己创造的新词却没这么阳光、进取,多是“小三”“打酱油”“俯卧撑”等颇具自嘲、无奈、庸俗意味。与词汇创造相映成趣的是对一些严肃词汇的歪曲、矮化和贬低。词汇的变化,体现出我们的理想主义精神在淡化,除了搞笑、闲扯,缺了高雅而有感染力的新词。媒体用语应注意其准确、高雅、庄严性,避免使用媚俗性语言,以免推波助澜,这是我们的职业责任。
祖国汉语是世上最科学最悠久最美好的语言。思考是无限的国度,语言是有翅的工具,媒体工作赋予媒体工作者神圣的责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它呢?如果你爱国,又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祖国的语言呢?纯洁祖国的语言,媒体工作者更应率先垂范。

二、净化商业广告,加大公益广告的制作播放,是媒体在“文化建设”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今,只要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林林种种的商业广告。内容五花八门,精品寥寥。以美容化妆品、医药保健为主,间或汽车、家电诸如此类,可谓目不暇接。令人不解的是,本不需男女亲情的内容,为什么要生拉硬套上男欢女爱的情景?不是文不对题,就是牵强附会,不是灰黄杂糅,就是故作姿态。矫揉造作之极,不堪入目。更有甚者,七年前,中央台反复大力播放“万里大造林”的广告,旋即演艺出身的老板锒铛入狱,于是全国上下三万余人至今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央视综艺节目出道人杨澜作为广告代理人,却腰缠万贯穿梭于五湖四海,广告威力何其大?除了其它情况之外,媒体是否也应该担负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呢?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负责。媒体何能例外?

电台、电视台、报社诸如此类的媒体,是党的喉舌,是新闻媒体的主力军,舆论的主阵地,如果其公信力丧失,何以面对国家及人民?

乌鸦找到玫瑰花,就把自己当夜鹰夸。我们媒体工作者不是乌鸦吧?

为此,人们呼吁新闻媒体应大量制作播放良性广告,净化商业广告,充实公益广告,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尽职尽责。

三、文学影视艺术作品应在追求人类共同文明的基础上弘扬主旋律,为“文化建设”谱新曲。

改革开放后一段时期,阅读了一些朦胧诗,一些伤痕小说,也阅读了一些世界级作品。由于媒体的炒作,也看了二、三部炒作的电影,除了与国产旧影片比较有点新鲜感外,看后极不舒服。有些影视作品,太失真,不仅道具、人物对话、细节失真,主题也失真。有些甚至无主题。如《满地都是黄金甲》创作者除了千方百计调动手段刺激人们的感官外,所剩无几。给观众什么教育?!耗费了那么多的资金、浪费了那么多的宝贵时间,究竟要告诉人们什么?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黄灿灿、色迷迷是短寿的。人类有很多永恒的主题,即使表现爱情主题,也要懂得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作品应重在表“情”,而不是表“形形色色”。古今中外经典作品,至今脍炙人口,就是因为创作者准确把握了人类共同的文明追求。无论莎士比亚,还是普希金,无论是鲁迅还是老舍、沈从文,他们从不写色而只写情,为世界文明树立了永久的典范。只有那些缺少人之常情,缺少内在高尚精神的人,才只能以色来代情,迎合那些低级趣味之人,这种文学艺术,这种追求名利实在打伤风化,遗害不浅。有些人利用媒体侃侃而谈,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自我陶醉,当然文学艺术,见仁见智实属正常。例如,有人对奥运会的开幕式劳民伤财且曲解古代文化,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既不实用安全,又矫揉造作……但毕竟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一个常规的界定。那就是假恶臭,还是真善美。

春秋战国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杂家纷起,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晏子等一大批思想家相继问世,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文学艺术的创作者首先应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研习,扎根于中国历史文化土壤,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汲取民族精华。决不能把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视为落后、保守或固步自封。因为继承本来就是民族发展的不可缺失的一种衔接和继续,切割历史就像提起自己的耳朵离开地球一样荒谬可笑。同时文学影视作品也必须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因为经典的世界文明符合人类最美的价值追求,具有人类的共性与个性的双重性。当然借鉴时不应舍弃精华而抓取皮毛、糟粕,要师其意而不泥其迹,否则会舍本逐末。更重要的是要适合本民族的特点,不能照搬,只能再创造,否则就创造不出味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精品。

当今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人民群众呼唤多元的文化生活,势在必然。固此文艺作品责无旁贷应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我们期待着并相信,凝聚社会共识,引领社会思潮,展示国民理想信念的作品会在文化建设的春风吹拂中姹紫嫣红。

一介贫民,爱国有心。孤陋寡闻,管中窥豹。纰缪难免,言者无罪,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