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青松

又是北大清华,近日,这两大名校“掐架”争抢高分考生的种种消息似乎演已变成一幕幕“闹剧”。从两所大学的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互称对方进行欺骗、花钱买考生等不当行为,到有记者拍到在广州某中学,清华北大招生老师争拉高分考生,将考生逼到墙角无法走动等等无不突破了教书育人的行为底线和理性公众的文明预期。

那么是什么使得两所名校的招生老师如此斯文扫地?而两校“掐架”背后反映出的真正问题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至少反映出了涉事高校不健康的政绩观。而这种政绩观的背后,又可能是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制度存在的问题,这也许也正是教育改革多年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在。

而现在的高考录取就是按照学生分数分批次录取,这个制度实施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大学只能是用分数标准来录取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大学目前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招生。所以才会出现即使是北大、清华这样国内顶尖大学在高考后选拔人才也必须看分数。各省份的高考状元及尖子生数量当然是有限的,“抢”走了一个,就少一个。很多招生人员为了提高自己的整体分数,就要一个一个做学生的工作,确保招的这些人都是尖子生,这样学生的水平就会高,学校在当地的招生录取线的硬的数据指标就会比较好看,这种“好看”就是给学校争了“面子”。所以干的活就撕破了脸面,打破了和气甚至逾越了为人师表的尊严和文化传统,陷入到虚荣造作、世俗功利的“掐架”泥淖不能自拔。

教育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我们的大学校园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先进,招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已经从过去的精英教育渐变成全民普及式教育,但在世界大学排名或者学届公认度较高的排序中,我国现在的大学名次、 成就、威望甚至引领世界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却比民国时期要逊色一些。其中原因可能是纷繁复杂,但从北大清华延续已久的“掐架”事件所反映出的高校盲目追求业绩和政绩,以一次分数定乾坤论英雄的考试制度选拔人才的方法应该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一个原因。

北京大学原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一次考试结束了,高考成绩就已经成为过去学习的记录,不代表现在一定能行更不代表将来一定还能行。大学培养的是人才,大学阶段的学习和检验学习的方法也是和应试教育不一样的。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也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学校校舍修得再豪华,没有大师也不是好大学;而大学招进来得高考“状元”、“榜眼”和“探花”即使再多再会考试也不可能个个都成为大师。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强调,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强国之路。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我们的大学、我们的教育都必须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力争超越。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

党中央提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那么为了让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能发光发亮就让我们首先从大学、从教育开始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