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国辉

我们的汉字是祖先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古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唯一延续下来的幸存者,其中文字的作用不可忽视。历史上,我们民族对文字是十分讲究的,这也是一种敬重、继承和宏扬。

可是,今天我们的电视屏幕上却不断出现错别字屡见不鲜的现象。写错别字、念错字太司空见惯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对待汉字不是应当更严肃、更认真、更有水平吗?怎么能反而倒退呢?

例如“蕾”本应读[lěi],但不少主持人,解说员却随随便便读成[lei];又如“焱”本应读[yàn],却被很多公众人物、解说员读成[yán]。四川汶川的“汶”本应念[wèn],可不少公众人物、专家、教授却随便地读成[wen],还有屏幕上“再”、“在”不分,……。还有不少,不一一列举了。

这个问题反映了一个工作态度问题,对祖国文字是否严肃,是否尊重的问题。也是不爱学习的表现,拿不准的音,可请教身边的人,也可查字典,不能“糊弄”“对付”了事。另一方面也反映对祖先,对我们民族是不尊重的。你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语言、文字,那外国人还会当回事吗?

我建议对出现错别字和读错音的公众人物(如屏幕上的责任人打字员及主持人、播音员、解说员,包括专家、教授等嘉宾)应与业绩和酬金挂钩,鼓励公众监督、举报。否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下,这些泛滥起来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