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凯歌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力增强,国家对民俗文化越来越重视,将抢救和保护优秀的民俗文化纳入议事日程,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部分民间艺人逐渐走出来拯救濒危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应看到,在社会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现代文明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掌握传统民俗文化的年轻人日趋减少。

近年来,大批具有很高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民间艺术、许多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文化遗产,随着民间艺人年龄老化和相继去世,一些民间艺术品种已经濒临或处于“绝迹”的状态,发展前景令人担忧。例如: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陕西六位民间剪纸大师已有四位相继辞世,健在的均已八十高龄,目前尚无传承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平遥推光漆器髹饰技艺”,已有数千年历史,但如今,能够全面掌握平遥漆器工艺的老一辈艺术家只剩一人。

拥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是民族之根,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是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体现。保护和利用好民俗文化,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尽管近年来各地方政府为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兴建民俗博物馆、搞民俗旅游、开发民俗产品,对民间艺术传承人给予财政补助,但民俗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形势依然严峻,民间艺术良徒难觅,绝技难传的现状依然没有改变。究其原因,关键是我们的青少年一代缺乏对民俗文化的了解以及对民俗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任何文化要发展,要传承,离不开年轻人。如果年轻人不了解自己的根,不知道自己是谁,那是非常可怕的。因此急需全社会积极引导,政府主导,搭建高层次的宣传交流平台,积极宣传保护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介绍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广大民众对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的认识,增强全民保护民俗文化的自觉性,培养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感情,使他们了解、喜欢民俗文化,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保护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以加强民俗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紧制定优秀民间艺术保护规划。首先,抓紧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性普查工作,对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已面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加紧制订保护规划。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思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抓紧制定优秀民间艺术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

(二)举办全国性的民间艺术大奖赛,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对急需抢救和保护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形式的民间艺术,可借鉴全国青年电视歌手大奖赛的形式,建议由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全国性的大奖赛。一方面,通过举办全国性的大奖赛,使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人脱颖而出,进一步调动地方民间艺术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中央电视台这一全国性的知名媒体,对民间艺术进行更高层次、更为广泛的宣传,提高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热情。举办大奖赛的资金应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可采取企业冠名、赞助等商业化模式运作,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民间艺术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三)利用全国性的电视、广播、网络媒体,加大民俗文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一是集中利用一段时间,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或《第一时间》、《朝闻天下》等黄金时段栏目每天播出几十秒钟的专题,介绍一条各地传统民俗文化,普及相关知识,树立全民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借助央视《城市之间》栏目(大型趣味体育游戏类栏目,2005年和法国合作后,以高收视率被选入一套黄金时段),组织旱船、高跷、抬阁、舞龙等融于趣味性的民俗体育竞技比赛,以充分展示各地人民传统的节庆习俗及民俗体育活动,扩大中国民俗体育竞技活动的对外交流。二是在新浪、搜狐等大型网站建立民间艺术网络平台,反映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传承,展示我国民俗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的新成果。三是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的宣传力度,有力地促进地方民俗文化建设和特色旅游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