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天戈

观光休闲农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体验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活动,感受大自然,体验新生活,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平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新途径。

一、国外观光农业的发展

世界观光农业已有13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1865年,意大利成立“农业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乡村体验农田野趣。到20世纪30年代,欧洲已经基本上普及了农业旅游,游客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享受新鲜的粮食、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在宁静清新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此时的观光农业还是一种原始的利用现有的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为城市市民提供休闲的娱乐服务,是观光农业的雏形,但如今这些地方已成为世界上观光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

真正称得上观光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在欧、美以及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兴起的。市民在高压力、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之余,已不满足于简单的农业观赏,希望参与农业生产实践,亲身体验农业生产所带来的新鲜和喜悦,增长农业知识。因此,参与农事活动和休闲度假是这个时期观光农业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在西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出现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模式——观光农业租赁。它是观光农业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管理者把农园划分成若干个规模不等的小园,租赁给游人。这些小园平时由农园的管理者负责雇人管理,按租赁者的意愿和要求组织生产。租赁者只是到了假期才来到自己的园里度假和享受。

亚洲的观光休闲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我国台湾省和日本等率先提出了“观光农业”的农业经营模式。1990年台湾省正式制定了发展农业的12项措施,提出“农业发展要实现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和农村生态自然化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措施”,台湾省农业部门针对岛内不同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规划了7个休闲观光农业区。

日本的观光农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的观光农业场所是岩水县的小岩井农场。这是一个具有百余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农场,自1962年起,农场主结合经营生产项目,先后开辟了600余亩观光农园,兴建了动物广场、牧场馆、农机具展览馆、花圃、自由广场等多种游览设施,该农场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各具特色的设施和完善周到的服务平均每年吸引了大约70万游客,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近年东京更是把大批农业高科技园和“绿岛农业”等镶嵌在首都周围。

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城郊建立了专门的农林旅游区,并有国家农业节等活动与之配套,著名的马来西亚农业公园每年都能吸引超过140万人次的观光客。新加坡自上世纪80年代起,政府建立了十大农业科技园,然后租给商人或公司,租期为10年,供近500个不同规模农场经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享誉全球的花园城市、东方旅游王国。

1988年,泰国社会福利协会及教育部特别教育局在泰国最大的青少年农业训练中心开设了农业观光休闲型的教育实验农场。选出了六个农业发展最好的地区,开展泰国农业观光和环保旅游,推出了“惊喜农业和环保旅游”专案,带领游客深入接触当地环境,传授不同的农业生态知识,品尝各式美味的泰国道地食物,特别是丰富多产的水果。

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开发热带旅游农业,都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有力地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外汇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二、台湾观光休闲农业解析

台湾观光农园是自70年代末从农民开放成熟期果园促销而起步,而观光农业的发展得益于政策的支持。

(一)、政府扶持

1956年拟订“发展台湾省观光事业三年计画”草案,实行期间为1958至1960年。

1960年通过“观光事业四年计画”,自1961年至1964年。并配合当时经济建设四年计画四、五、六期之推行,观光事业计画

1964年至1976年共施行12年。

1976年,四年经济建设计画改为“六年经济建设计画”,观光事业发展计画之重点为风景区开发、整建及管理,兴建观光旅馆、国际观光宣传与推广,以及观光从业人员之训练等四大项。

1983年台湾农政当局实施“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

1989年4月台湾“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

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设立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

1992年12月30日,“农委会”颁发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

2000年,提出“二十一世纪台湾发展观光新战略”。

2001年,提出“旅游发展方案”。

2002年,新政府提出“挑战2008:观光客倍增计画”。

2002年行政院观光发展推动小组及交通部宣布为“台湾生态旅游年”。

(二)、有序开展相关工作

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基本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指出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应是利用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其经营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3个层面。取得共识后,“农委会”通过省农会鼓励各地农会、农民或各种经营主体申请经营休闲农业。
对适合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园的经营者进行辅导,再由“农委会”拨给补助经费。

制订了约束休闲农业区发展的一些基本条件,如:面积至少要大于50公顷,而且必须连接成片;必须有许多农民参加且受益;必须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以观赏;必须有丰富农业经验可让人体验等等;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游乐区等。

为使休闲农业的发展能维持农业本质,“农委会”对准备发展休闲农业的地点,聘请了专家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通过详细的规划与设计,并由乡村社会、社会心理、民俗文化、景观生态、水土保持、森林、园艺环境工程、旅游观光、农村建设、地政等各方面有关专家学者及单位代表组成“休闲农业咨询小组”,执行休闲农业规划设计的决策咨询。获得评审核定的休闲农业区,均由“农委会”资助经费,经营主体提供配套资金。

为使台湾成为国际知名的“观光之岛”的目标,研订生态旅游白皮书,研订生态旅游规范、规定自然人文生态专业导览人员管理办法以及办理生态旅游教育训练、推广宣传活动,同时筛选四十条生态旅游路线,预期生态旅游与社区居民、民宿业者结合,创造基层民众就业机会,提高产业附加价值,吸纳农村闲置人员;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促进业者增收。

三、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及规划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末在改革开放较早的南方沿海地区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深圳为了招商引资,在成功举办荔枝节的基础上,创办了荔枝采摘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国内对观光休闲农业的要求逐渐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200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8858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经济的持续建康发展,使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与“收入” 同步增加, 休闲性的消费在加速增长。随着节假日政策的调整,闲暇时间明显增多。我国公众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日全年为114天;有些群体假日更多,如学生(大、中、小学生)和教师,加进寒暑假全年约160天;国家公务员以及外资企业管理人员享有“带薪休假”制度,每年均约10天,全年约124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全年约有半年闲;从事第二产业的工人,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约有4000万人处于待业、失业、不稳定工作状态;退休人员(相当多的企业退休年龄已经提前,一般在50岁左右)绝大多数是赋闲在家。就业结构多元化、工作形式多样化使得“弹性时间工作制”成为更多年轻人的选择。人均寿命的延长,使晚年休闲生活同时延长。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农业观光休闲则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家政策的积极扶持

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

2001 年国家旅游局制定了《全国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

2004—2005 年国家批准了359 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2006 年,中央出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为发展观光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2006 年初,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 年全国旅游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2007 年,全国旅游主题定为“和谐城乡游”, 宣传口号是“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

(三)、中国观光农业区划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 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全国有56 个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建筑、民族节庆活动等丰富多彩,是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独特资源。民族地区的农业资源和农业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地域条件、民族差异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吸引力,将成为观光农业重点开发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打造一批依托某一特定农业资源、文化资源而开发的观光农业园区景点。这些园区景点就是基于本地区特色的农业资源和农业文化的开发利用,形成一批满足中小城市消费需求,具有一定休闲娱乐功能,文化品味和生态内涵丰富的观光农业景点。依据这样一些背景和条件有专家将全国观光农业划分为9 大特色观光农业区。

东北观光农业区

东北观光农业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该区域观光农业要以突出东北地区的民族风情、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农家乐园为重点,形成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独特的观光农业产业体系,带动农村的发展。

东部沿海观光农业区

东部沿海观光农业区: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省市。观光农业产品要以更加注重休闲、娱乐和体验为主的采摘园、观光园、休闲农场、休闲牧场、农家乐、鱼家乐为主。

成渝观光农业区

成渝观光农业区:包括四川省和重庆市。 2006 年4 月国家旅游局授予成都“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称号。随着需求层次的变化,本区域要进行产品的升级与提升,从传统以观光为主的农家乐转为更重视休闲、娱乐和参与的观光农业。

西南观光农业区

西南观光农业区:包括云南、贵州、广西三省。该区域农业景观、民俗文化资源优势突出、开发潜力巨大。要突出热带农业、亚热带农业的特点,面向全国市场,打造全国知名品牌。

中部观光农业区

中部观光农业区:包括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五省。中部观光农业区要利用都市区集中的优势,在这些都市区的周边开发各种层次的观光农业产品。

黄土高原观光农业区

黄土高原观光农业区: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四省。是我国传统农业的发源地, 拥有6,000年的农业文明史,具有深厚的传统农业文化和技术沉淀,从古至今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名贵农业资源,如石榴、火晶柿子、相枣、板栗、黄千桃、秦椒等。这些名优特产及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是重要的特色观光农业资源。另外,该区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 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沉淀,是开发高品质观光农业产品的宝贵资源。但是,缺少经济发展、辐射力强的大都市区,是该区域发展观光农业的劣势。

内蒙古观光农业区

内蒙古观光农业区:内蒙古自治区全境。一直是传统的天然牧场, 牧业发达,具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环境与游牧文化,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独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利用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未来开发观光牧场、现代化奶牛饲养场、现代科技种畜繁育场、现代养殖生态场等独具特色的观光农业产品。 

新疆绿洲农业区

新疆绿洲农业区:新疆地区光热资源丰富,独特的自然条件使一些农业产品的品质很高,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知名,如哈密瓜、葡萄、棉花等。绿洲农业的独特性,结合丝绸之路的国家旅游精品线路、维吾尔民俗风情,该区域的观光农业将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观光农业线路。

青藏高寒观光农业区

青藏高寒观光农业区:包括西藏、青海两省。该区域的观光农业以高寒农业、高原动物养殖如羚羊、雪鸡和藏猪、牦牛等为特色。该区域以观光农业、宗教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打造世界级高寒区观光农业产品。

分区的目的就是在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探索这些地区的区域农业休闲特征,特别是要找到发展观光农业的区域优势,利用优势的资源和区位开发差异化的观光农业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实现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四)、一些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基地

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自摘自炒茶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建阳县黄坨乡蛇园,东山县鲍鱼观赏村;广西柳州水乡观光农业区;山东枣庄石榴园;海南亚珠庄园;河南周口市“傻瓜农业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四川成都市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等

截止到2009年,仅浙江省就建有休闲农业区1463个,其中现代农业科技园区168个,休闲农庄884个,农业观光采摘园411个。浙江农民仅依靠农家乐等休闲观光农业,收入就达到了43.5亿元。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观光农业已逐渐扩展到哈尔滨、长春等省会级城市。广大市民参与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未来观光农业的前景将会无限美好。

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要立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观光休闲农业园看作是建立在传统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永续产物,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二)、政府要加强对观光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 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统一规划,严禁一哄而上。要有专门机构、专业人员对景区总体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及市场定位, 严格开展有针对性的可行性研究及评估审查,使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间相互协调。

(三)、借鉴台湾的经验,对观光休闲农业园区面积要有要求,而且必须连接成片;必须有附近多数农民参加且受益;必须有当地农产品可供销售;必须有美丽景观可以观赏;必须有丰富农业经验可让人体验等等;并且要能维持农业本质以区别于一般旅游区等。

(四)、由于农业生产季节性很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存在明显的淡旺季差别.所以应合理规划淡旺季活动内容及投资比例,最大限度地避免资产的闲置浪费。

(五)、农业观光休闲园区要体现观光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民族风俗和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避免建造大规模的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