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天戈

根据台盟中央2010年调研课题的要求,我盟对两岸中医药产业发展问题给予了关注,通过与吉林农业大学专家座谈交流,收集相关资料,整理形成此报告,供盟中央参考。

一、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发展态势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两岸中医药界交流不断升温,来自两岸的中医药专家及业内人士,分别带着最新的学术成果和产业咨询,举办了很多学术盛会。如,台湾于2008年底启动“两岸搭桥专案”,会上制订了“一年交流、两年洽商、三年合作”的计划。2008年12月17日,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率团出席“两岸中草药合作及技术交流论坛”,两岸中医药界均表现出加强交流合作的强烈愿望。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学术研讨内容丰富,涵盖领域广阔。交流涵盖了中医药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方面的合作现状与发展前景,以及如何建立中医药合作机制等相关问题,可谓集中了医药医疗、科研、教育、产业、文化于一体,高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学术交流。二是探索中医药发展态势,由业界交流转向实质性合作。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中医药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在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明显进步,在不断交流和共同探索基础上,中医药学术界以及产业界均发出由学术交流向产业合作的共鸣。台湾相关机构十分关注大陆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已先后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台港澳中医药交流合作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等单位就合作建立产业联盟等项目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已签署了多个合作意向书以及实质性的合作协议书,这标志着海峡两岸中医药领域的交流,已从学术研讨转向实质性的合作,海峡两岸中药合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携手并肩、共谋发展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然而,因为目前两岸中药质量标准的不统一,严重掣肘了中药产业的共同发展。

第一,标准不统一,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影响合作。台湾地区在中药产业上与大陆的依存度很高,目前中药材有90%来自祖国大陆,台湾是大陆中药材出口的第五大市场。随着贸易的不断深入,中药材品质管理日渐成为两岸业界关注的重点,由于两岸各自不同的标准,业界在交流时常因标准的不一致而产生分歧,影响合作进程。台湾中药浓缩制剂重金属限量执行30ppm以下的标准,其余中药浓缩制剂,总重金属含量不能超过50ppm,这种金属限量标准已达到了国际水平。大陆有些企业的标准虽然也很高,但是两岸评判标准的不一致使得外界很难在两者间划等号。因此,两岸互认统一标准显得更加紧迫。从企业的角度来讲,最关心的是怎样开展实质性合作,由于两岸当前没有解决统一标准问题,造成企业不知如何建立合作模式,影响了企业的效益和发展。

第二,标准不统一,影响中华医药的国家竞争力。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烈 ,我国周边的邻国既是中药使用国,也是中药出口国,他们正在采取积极措施促进中药出口,尤其是深加工中药的出口。如日本,凭借其科技和资金优势,在新药制剂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其中“救心丸”等成功地打开并占领了国际市场。韩国采用拳头产品战略,近年来中药材、中成药出口额增长很快。不仅如此,西方国家一些大医药公司也纷纷设立天然药物部,跨国巨头纷纷进军中药市场,资金雄厚的外资企业利用科技手段对中医药进行化学研究,进而再申请专利。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下去,那时别说中药“走出去”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就连本土市场也会遭到瓜分。这种状况,使我国中医药发源地和中药最大生产国的地位受到极大威胁,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扭转这一不利局面,将会从根本上动摇我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因此,两岸中药界要敲响警钟,携手应对虎视眈眈的跨国巨头,联合捍卫本土市场,提高中华医药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标准不统一,影响中医药质量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中药材质量管理是影响药品质量安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为台湾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中药材主要依赖资源丰富的大陆,也特别关注药材的质量控制。近几年,大陆种源流通混乱,出现了“道地药材”不地道的情况。两岸维护中药材质量安全的必要性,决定了其源头管理合作的迫切性,统一标准要从源头抓起,进而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两岸中医药统一标准的建议

中华医药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是两岸同胞的共同财富,也是维系两岸同胞感情的重要纽带,加强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统一中医药标准,促进两岸中医药繁荣发展,早日将中医药产业推向世界,是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尽早统一两岸中医药标准,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优势互补,加强两岸统一标准的研究制定

中药标准化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药材的种质、生态环境、栽培技术、采收加工等复杂因素。“道地药材”一直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两岸中药标准的系统性,要求两岸都必须加强源头管理研究。通过物种资源控制、产地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化栽培与养殖措施来促进统一标准的研究。两岸中药标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大陆对有效成分的研究和控制高于台湾,侧重于种植、成分分析和中药饮片加工等方面。台湾更加重视安全性指标的控制,侧重于金属污染、农药残留量等方面的控制和研究,很早就推广了国际公认的GMP标准。在中药规模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两岸应相互学习,优势互补,把中药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产权优势和经济优势。此外,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两岸标准研究合作应从中药材、中药饮片方面为切入点,逐步向成药研究过渡,纵向要做深,横向要联合。

(二)推动两岸中医药产业的对接进程

当前,两岸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应共同探讨两岸互认标准和相关技术合作问题,共同推动“中药标准”在国际上的认可,形成合力。大陆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采收技术扎实。台湾在科学的企业标准管理方面具有优势,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源头管理机制,通过包装标示明确产品责任归属,并严格量化了重金属等含量的标准,还进行了产品文书认证及落地追踪等工作。因此,两岸应形成定期的相互培训机制,整合资源,借助大陆成立“中药民族药标准研究与检测中心”、台湾“两岸搭桥专案”等机遇,推动中草药产业的科技合作和对接进程。改造中医药传统商业交易流程,确保优质药材原料的流通,营造用药安全环境,共同提升中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双赢格局。

(三)政府要积极搭建两岸共同研究的合作平台

近年来,两岸中医药同仁在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进步,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政府积极打造中医药交流合作的平台,对建立两岸中医药合作交流长效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议政府在宏观层面上,由政府牵头,组建由两岸业界科研人员参加的研究机构,共同交流两岸中医药界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共同研究探讨解决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发挥各自优势,争取尽早突破统一标准的难题。在地方层面上,福建省在对台交流中占有人文、地理、环境等优势,福建中医学院,发挥自身优势,逐渐形成了对台中医药文化交流特色。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推进,闽台中医药的交流与合作,将伴随着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建立,进行规模、结构、方式的转变和调整,与厦门经济特区共同形成闽台中医药文化交流的区域联动。对此,中央应给予这些省份和地区赋予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为两岸中医医疗服务贸易、中医药教育和科研开放、中药业双向投资等提供更加便利条件,促进两岸的更好合作和交流。

(四)加强中医药信息平台的网络化建设

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中医药信息平台的网络化建设,是两岸中医药界加强沟通,建立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长效机制的需要。由于两岸各自不同的标准,业界在交流时常因标准的不一致而产生分歧,严重影响了合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应该加强两岸中药材信息平台网络化建设,通过信息引导调节供求关系,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中草药产业的科技合作和对接进程。近年来,大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医药应用网络初具规模。但从两岸中医药产业发展来看,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基础建设还相对薄弱,中医药信息标准与规范尚待完善,中医药信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十二五”期间,是两岸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应大力加强中医药信息平台的网络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医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加强中医药科技信息系统的研制工作,完善和推进中医药行业的科技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搭建中医药科技信息研究支撑平台,开展中医药科学数据分析与挖掘研究,提高科研数据库的使用能力。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国际互联网的中医药科研成果推广平台和国际传统医学科技信息管理与利用平台,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率。借助科技的力量,把两岸的中医药产业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