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和稳定就业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扩大和稳定就业的政策措施,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的影响,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仍然比较严重。根据台盟中央的调研课题,5月份,盟省委就劳动就业问题到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劳动就业局等部门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全省劳动就业的基本情况和扩大就业采取的措施办法。

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对吉林省的就业工作带来很大冲击。针对这种情况,省委、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为扩大就业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先后出台了促进全民创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若干政策,将2009年确定为“稳定就业年”,在工作中坚持以增长拉动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以服务推动就业,努力实现了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330万人以上,确保了全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就业服务机构认真履责, 全面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公益性岗位开发、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各项工作。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就业工作做出了具体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开展了以“实现就业,稳定就业,我们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活动,全省各地围绕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为主线,以加大政策落实力度为核心,以巩固“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成果为重点,以促进就业困难群体提高就业质量为目的,重点开展了就业服务援助、政策落实援助、公益岗位援助、技能培训援助、资金扶持援助、生活保障援助活动。各地加大了就业服务力度,积极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岗位、送技能”活动,为农民工提供了优质服务。全省共发放劳动维权手册1800余册,组织农民工专场招聘会340余场次,提供就业岗位60余万个,开展职业介绍服务70余万人次,介绍成功20余万人次,组织送岗下乡活动200余次,使10余万农民工受益。各地还开通了 “12333”劳动保障服务热线,为农民工提供就业政策及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全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普遍开展了对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能力测试、创业培训指导服务的“五免费”活动。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省自2008年1月1日起再次调整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省146万退休人员月基本养老金平均增加95元,受到广大退休人员的充分认可。为激励广大农民工,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十佳”农民工评选表彰活动,展示农民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开拓进取精神和时代风采,从而营造社会各界关心、关爱和帮助、支持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调研中了解到,吉林省的就业工作,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及时调整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把经济形势变化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努力减少到最小,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表现在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仍然是就业工作的基本态势。二是经济金融危机对就业的不利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出口导向型企业、外资企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向沿海劳务输出人员的就业难度加大。三是就业弹性系数呈下降趋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逐年减少,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减弱,致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同步。要改变这种就业状况,需要采取更加有利的政策措施。

经过调研,在对吉林省就业工作情况初步掌握及收集分析相关信息基础上,对采取有利措施,进行相关政策调整,积极做好扩大就业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低的人工成本,这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支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国情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由于这种产业劳动密集程度高,可以最大化地吸纳就业,比较均等地提高整体收入水平,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建议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利用享有的信息平台优势,为劳动密集型和中小企业提供产、供、销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利用政府部门的人才储备优势,为企业发展出力献策,提供人力支撑;利用政府的资源配置优势,合理整合土地、资金、设备资源,为企业优化配置各个生产要素;利用公共财政强大的政府采购功能,把劳动密集型和中小企业优先作为政府采购对象,让利于民。支持劳动密集型和中小企业实行产业转型和结构优化升级,遵循市场规律,抓住时机,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中小企业联合、兼并,提高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能力,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奋斗目标。

二、鼓励企业采用灵活的用工制度,吸纳剩余劳动力。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要实现扩大就业的目标,就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这种形式具有就业门槛低、就业时间灵活等特点,是以高年龄、低技能和女性劳动者为主要特征的下岗职工重新就业,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镇寻找就业岗位的首选就业方式。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将在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和解决就业增量难题方面,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靠各种灵活就业渠道实现的,而这种就业渠道又主要是从改革中新生的各种中小企业、微型企业和自我雇用方式产生的。当前,这类企业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发展,在资金获得、政府服务、法律规范等方面的条件十分不利。因此,政府应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大力开发社区就业岗位,推行和规范非全日制、临时性、阶段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与此同时,建立与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解除灵活就业者的后顾之忧。

三、加快社保关系转移等方面的改革,放宽不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

做好扩大就业工作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规范、科学、公平的就业政策。首先要将当前以保障社会稳定为主的政策调整为社会稳定与扩大就业并重的政策;其次,要放弃歧视性就业政策,促进城市二元劳动力就业体制的转换,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使农民和市民能够公平竞争就业岗位,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并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创业与产业升级、转移和承接相互促进。

各级政府应把就业指导、信息服务和就业扶持等政策,扩大至城乡所有需要就业的对象,着力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政策歧视。这包括将农村劳动者纳入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等就业政策范围,把税收减免、信贷担保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覆盖到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四、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宏观调控作用。

大学生的就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发达国家政府都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来保证就业的公平、公正,并进行宏观调控。我们的各级政府应加大在这方面的工作力度。建立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为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和提高就业指导水平。为学校实现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学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科学地指导毕业生就业。为毕业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提供一定的参考。规范和完善以学校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使高校之间相互合作,打破学校、专业、学历层次的界限,形成一个学历层次多、专业面广、毕业生数量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大人事

制度改革的力度,增加人事代理业务和数量,开展远程人事代理服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网上人才服务。建立毕业生待业保障基金,采取财政拨款和大中专生在校时交纳失业保障金相结合的方式,有劳动保障部门将其纳入失业保障管理体系,为一些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五、降低青年劳动者自主创业的门槛,着力解决创业融资“瓶颈”问题。

目前,大学毕业生等新进入市场的青年劳动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困难。在正常的经济增长情况下,青年就业遇到的难度就比其他群体要大,失业率也更高,在经济增长减速,就业机会减少的情况下,即使一些企业努力不解雇现有员工,也会大幅度减少对新人的雇用。针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和扶持青年劳动者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但对绝大多数创业者来说,启动资金难、流动资金和周转金难的问题是制约创业的“瓶颈”。因此,政府应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惠及创业者,降低青年劳动者自主创业的门槛。加快推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使每个县都能设一家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此外,通过有效地运作,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加快设立创投基金,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支持并帮助符合条件的初创小企业融资。对一定规模以下的初创企业、微型企业研究出台放水养雨政策,一定年限内不收税,或不免国税免地税,给初创企业微型企业一个“休鱼期”以提高成长力、繁殖力,让企业先成长后再收税。通过制定这些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提高青
年就业创业的效率和质量。

六、将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企业限产、停产和关闭,大批被辞退的农民工纷纷踏上返乡路程。各级政府应当积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返乡农民工能够更好的投入到新的生活当中。要设立农民工返乡预警制度,搞好摸底调查工作,及时分析返乡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安置工作做好充分准备。要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在岗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在岗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的补助资金直接发放给农民和农民工。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在岗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专项资金,坚持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依托现有培训学校或就业服务培训中心,组建集技能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跟踪服务为一体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综合性服务基地,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就业。扶持有能力有志向有创业致富热情的农民工创业当老板,将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促进城市二元劳动力就业体制的转换,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使农民和市民能够公平竞争就业岗位,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创业与产业升级、转移和承接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