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梅

长春市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化步伐也逐步加快,但农业现代化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作为农业大市,只有通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城乡和区域结构,着力推进“三化”统筹,用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用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用农业现代化有效解决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才能逐步走出一条具有长春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一、长春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需要。目前,长春市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道路交通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农业生产中受“水”制约的问题比较突出,水利设施不足,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而且农村信息网络普及率很低,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手段落后,传播网络不健全。科技推广人员知识老化、手段落后,致使科技文化知识的传播严重滞后。农业服务仍于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化经营规模小。长春市农村经济结构、区域布局是在长期计划经济和农产品短缺情况下形成的自求平衡的格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特色产业规模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数量较少,带动能力不强,辐射面小,一体化程度低,不足以对农业现代化形成较强的促进作用。

3、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长春市大多数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大部分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技人员,尤其是农技专家少,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4、农村市场发育不健全,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长春市近年来虽着力建设了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多数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缺乏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这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致使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率较低。

5、农村剩余劳动力技术缺乏,大多数以体力劳动为主。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长春市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技术缺乏,多属于体力劳动和季节性务工,工种差、工资低,农民工在城镇“留不住”,加之就业、医疗、养老、劳保、子女入学等配套机制尚未健全,城乡待遇差别仍然很大,致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充分,农业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加快推进长春市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一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重点支持小流域治理、中低产田改造、节水灌溉、人畜饮水、农村能源(沼气)等项目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投入问题。因此,应创新投资机制,建立长效机制,继续坚持并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真正做到县级以上财政每年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幅度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切实向“三农”倾斜,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建立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方式,制订优惠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个人、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独资或股份制形式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农民维护基础设施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探索多元化投资的新路子。二是切实加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农村道路建设。对全市农村已建、在建、续建道路进行认真排查,有针对性地进行逐个认真分析,对未毁道路,要完善排水设施,落实管护责任;在建道路,要严格监督管理,确保质量;损毁道路,要根据损坏情况,排出时间表,分类维修,切实解决农村道路的问题。三是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实现村级信息站点全覆盖, 完善农村信息网络。政府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工作,要在农村信息服务的政策法规建设、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农村信息员培养等方面多做工作, 并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发挥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 加快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 推动传统农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

(二)推进农业规模化,优化产业结构。农业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力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家庭经营向提高集约化水平转变,统一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重点扶持各类农机合作社的发展,采取土地入股、带地入社等形式,利用农机作业优势,对分散在一家一户的粮田进行统一经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农田向种粮能手和大户集中。积极发展特色经济作物。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走专业化、深加工、大流通、外向型的发展路子。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每年再安排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调整补贴重点,主要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优质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和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

(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一要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探索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二要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致富能手为重点,大力选拔培育“土专家”、“田秀才”。采用科技培训、经验传授、基地示范、政策激励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能掌握农村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乡土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三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和科普教育。以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积极推广旱作农业、节水灌溉、良种繁育、科学栽培、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培养提高现有劳动力的农技水平。四要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要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抓。五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在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同时,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农业技术专家等,通过技术报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领办创办、协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凡自愿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领办、创办龙头企业的农科人员,经主管部门批准,给予保留职称、带薪五年等优惠政策,经本人要求,可回原单位工作,也可以办理辞职手续。

(四)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一是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支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提高交易和管理效率;鼓励探索竞价拍卖、直供配送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引导优质、有品牌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将长春市农产品销售纳入世界物流体系。发挥市场的信息发布窗口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在加强农业产前、产中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产后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四是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壮大农民经纪人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以市场为中介,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牵头与大中城市市场建立业务关系等多种途径,扩大当地农产品对外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五)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要积极引进和培育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中小民营企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就业容量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地创造就业机会,争取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二要对农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从而提高劳务价值,为农民“走出去”务工创造条件。加强对农民出外务工的信息引导和组织管理,确保农民工有序流动,顺利增收。三要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不合理政策,在就业、医疗、养老、劳保、子女入学等各种层面给予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为农民进城“留得住”提供便利条件,最终实现彻底改变农民身份的目标。四要积极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搭好创业平台,鼓励具有一定资金、技术和经营能力的务工者“走回来”,在本地投资,带动本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