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运双

按照台盟中央年度调研课题安排,台盟吉林省委承担了部分调研及分报告起草工作。为使调研和分报告工作落到实处,自承担此任务以来,台盟吉林省委机关先后召开多次会议,专题研究相关调研工作以及分报告的整体思路,整理多年来涉农领域的调研成果,就相关问题与涉农部门沟通座谈,结合近年对台湾农业的了解,确定了分报告的提纲,并最终形成此报告。

吉林省作为内陆传统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省,也是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大宗农产品的重要省份。九十年代以来,吉林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转型之路。农业体系构成完备,产出规模稳定增长,总体效益连年提升,并提出了增产百亿斤粮工程,成为国家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保障极。

但是,由于地理区位、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吉台两地农业交流合作方面,始终没能打破空间局限。即使与同处东北的黑龙江、辽宁相对比,也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辽宁省对台交流合作的方方面面都已形成规模和趋势。黑龙江省在农林产品加工业方面的对台合作交流也优于吉林。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吉林省在开展两岸农业交流合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内陆农业大省,只有认真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走向,正确认识自身优势与劣势,针对吉台两地农业发展特点,借鉴东南沿海先期合作经验,立足两岸互惠共赢,找准交流与合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引进岛内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进行本土化改造,最终形成典型带动效应,才能实现吉台两地农业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对东北地区加强对台交流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改进对台交流南热北冷、东热西冷的局面。

从现实来看,吉林省农业产业升级和转型需要休闲农业,日趋多样化的休闲旅游市场需要休闲农业。而台湾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已积累多年,有在东南沿海以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成功合作基础,有台资北移西进的总体趋势。因此,我们决定选择休闲观光农业这一桥梁,作为加强吉台农业交流合作的突破口,试图通过对这一分课题的研究,对总课题报告形成有所补益,开阔思路。

一、两岸农业深度交流与合作的趋势

当前,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共同努力,实现了祖国大陆点状分布全覆盖、线状分布有延伸、局部地区大发展的总体布局。除了农业初级产品提供的功能以外,已呈现出向分工更加精细化、产品更加丰富化、产业布局更加体系化的趋势。特别是先期发展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在两岸农业交流方面走在前列。海西经济区的确立和持续建设,对两岸农业交流形成了新的助推力,一系列惠台政策的出台和落实,对台农、台商、台资构成了持续的吸引力。在此总体趋势下,随着两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势必导致两岸农业在厚积的基础上实现新一轮快速发展。

台农、台商、台资以福建等海西区域作为首选落户地有诸多原因。除重要的亲缘、乡缘、文缘等因素以外,还有地理气候、农业传统、动植物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由于近水楼台先得月,海西区域成为最早台农涉足的地区。但对于广大的台商、台农而言,海西区域不是唯一的选择,特别是随着时空变化,两岸关系趋好形势等因素影响,台资从海西区域外溢的可行性愈加明显。

首先,台农台资向内陆省份转移的第一个因素,是由近二十年沿海地区发展速度所决定的。

从目前台农、台资所涉猎的领域看,多半是现代农业、精品农业以及与农产品相关的加工业。从投资形势上看,许多台农、台商将台湾本土的企业逐渐转型为管理型、总部型机构,生产基地转移到大陆沿海地区。从投资规模上看,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居多,大规模带动地方就业以及形成整体区域影响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不常见。

形成以上诸方面特征的主要原因在于,台湾农业本身没有更多空间,岛屿地形和热带气候决定了农业的多样化、小型化、精细化、高效化。不同的纬度和海拔、不同的地形和地貌、不同的植被和水土,就决定了台湾农业只能是利用多样化、精致化特点,走出一条海岛特色的农业生存发展之路。之所以台湾农业形成了今天的休闲观光特征和功能,也与其工业化、城市化后期,农业整体功能自我完善息息相关,要么是开创一条新路,要么是坐等农业凋零。可以说这也是台湾农民完成的一个伟大壮举,在逆境中闯出一条新路。

而海西区域由于改革开放时间较早,步子很快,工业化速度领先于内陆省份,很快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工业发展体系,大量的土地空间与岛内具有共同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对于早期来大陆发展的台商、台农而言,由于对两岸关系发展的未来预期和信心不足,在大陆投资置业均不同程度地带有试探性质。特别是由于对大陆不够了解,许多台商是以一种赌博的心态来大陆拓展企业空间。因此,尽管投资大陆企业发展势头很好、规模快速扩张,但还是心存疑虑,不敢将发展的全部重心向大陆倾斜。

另外,由于早期工业化的成功,台农对农产品精深加工已了然于心,把初级农产品转化成优质农产品、再转化成高档商品、礼品、纪念品等,赋予其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从田间到消费终端的全产业链条,这是台农、台商的优势。投资大陆后,除统一、旺旺等一批龙头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是以中小型规模、大群体集聚的方式,完成一个产业链条或者产业链条中的一段,实现自我完善配套、群体相互依存式的区域发展格局。在土地、人力、原料等方面,极大地减少了生产成本,在科技、理念、市场等方面,又有台湾本部的共享资源。因此,综合上述因素,台农、台资、台商在海西开辟了再次创业的空间,并在两岸关系持续向好发展的大背景下,成功实现了移植和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两岸经贸交流形成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我们了解到,在东南沿海初步完成产业布局的基础上,目前许多地区对占地规模比较大、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对地方经济带动作用不强的外资企业,已经由过去见资即引、见商即招,转变成有选择地引进和有条件地招商。其中对台港澳方面的资金和项目引进也已一改过去的政策。这就对一些涉农的台资项目落户形成了区域瓶颈和政策屏障,增加了台农台商在邻近地区选址的难度和成本。许多传统农业项目只能被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排挤到城市远郊、邻近县,甚至更加深入到邻近的内陆省份。

第二个因素就是台商台资在海西区域内的带动效应已近饱合,本地企业已生长为竞争型群体。在早期涉农台资台商带动下,沿海地区已经接受了许多新的现代农业思维,学习许多来自岛内的先进经验,应用了许多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在此基础上,逐渐培育形成了一批本地化的涉农企业,这些企业有政府的扶持背景,有强大的投资支撑,对地方农业转型贡献率逐步提升,加之没有台资的后顾之忧,因此发展速度惊人,市场空间在被持续开发的同时,也被大量分割,形成一批与台农台资企业竞争的本土企业集群,一定程度地压缩了台资企业的发展和利润空间。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后,沿海地区中小型企业关、停了一大批,这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台资企业。具体数据无法考证,但从调研了解情况看,一些台资企业在金融危机发展的中后期被迫选择了停产半停产、乃至倒闭,个中原因不无此相关。在调研中,通过考察上海、浙江、江苏一带的台资农业项目,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台农的精细管理、精准技术已经深入当地涉农企业的各个方面,许多本地涉农企业的项目已经与台资企业不相上下,甚至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这说明作为典型带动的台资涉农企业已经完成了使命,投资的比较效益开始减小,台商资本需要选择新的洼地来替代沿海地区面临的新一轮竞争。

第三个因素是土地大幅快速增值正在改变台商投资视角,高地价和高房价必然催生企业转战内地。近几年来,全国性的地价房价快速大幅一涨,给各类城市近郊开发区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城市内部老企业改造实行了“退二进三、退三进四”,使企业外迁新建成为首选方式。也使开发区可利用空间受到压缩。而开发区内部,许多地方实行了所谓的“腾笼换鸟”,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具有核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同时逐渐淘汰落后的、用地效率不高的、产业带动作用不强的、对地方经济支撑力有限的老企业。发达地区土地价格高涨,政策导向调整,加之竞争环境等因素,导致早期投资的台商涉农企业改变策略,出现外迁冲动,抓住变现良机。

二、吉台两地开启农业交流的结合点

交流与合作必然建立于互利共羸、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过去我们招商引资更多考虑的是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经验,借外力存在,促内力生成,形成项目带动,扩大经济总量、规模、效率。对外资所能获得的资本增值,特别是潜在的增值,似乎只是外方需要考虑的问题。随着我们利用外资经验的积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强强联手,资源整合这样的概念才成为指导招商引资的思路。

在分析吉台两地交流合作的优势时,我们早在撰写台资北移、台生北上就学方面的调研报告中有过较详细的论述,在此无需再言。但寻找吉台农业交流的结合点是本文所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而这个结合点一定是能够满足上述的视角,即:让吉林现代农业发展有所获益,让台湾涉农企业成长有所获利。只有两方面都具备的情况下,双方才会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共赢。

通过近几年对台湾农业的研究,以及去年两次赴台考察,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台湾是小农业,吉林是大农业;台湾农业精,吉林农业粗;台湾农业转型易,吉林农业转型难;台湾农业模式需要走出去发展,吉林农业模式需要请进来借鉴;台湾工业化和城市化前提下农业发展转弱为强的思路有地域特征,吉林工业化和城市化前提下农业基础地位、基本功能不可动摇性十分突出。
综上,我们认为,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一)台湾可供吉林学习的经验—休闲观光农业的成功。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是在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面临农村整体凋零、农业日趋边缘化的现实,台湾农业部门和广大台农共同选择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将农业、工业、商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三位归一的混合经济体,承担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学习、娱乐、减压等服务功能。在没有完全改变农业性质的前提下,极大地发挥了农业的参与性、观赏性、原生态性,提升了产业的附加值,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形成了一代新型农民。台湾的农业模式背景鲜明,在小农业基础上做出了大文章,成为许多东南亚小国争相学习的榜样。

相比而言,吉林省整体上还远没有达到当年台湾工业化、城市化的程度,虽然我们速度很快,但由于基础弱、底子薄,相当一个时期内,还将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阶段水平。而农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虽然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但由于粮食主产区的身份,永远不会低到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程度。即:吉林农业整体上不具备转型休闲观光农业的基础。但并不意味吉林农业不可以引进休闲观光农业,因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受众在城市,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较发达地区的形成,在于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转型,在于有钱又有闲阶层的出现。

吉林省的历史决定了长春和吉林两市形成双城联动、两大并行的格局。吉林市是吉林省最早形成的较大城市,长春市的发展起步于近百年。因此近年来,吉林省提出长吉一体化的发展方向,通过高速公路、机场、城际高铁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两市的地理和时空距离拉近成一小时经济圈,加之城市本身的扩容改造,沿途中小城市、城镇的快速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个哑铃型的城市体将在吉林中部形成。而在这个城市体的形成过程中,将产生一大批城市中产阶层,将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大批的潜在客源,也将为休闲观光农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休闲观光农业适宜选址在经济基础好、环境质量优、人口密度大的都市周边和旅游景区周边。依托都市和旅游景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吉林省的首选。因此,采取局部的休闲观光农业开发,提升城市和景区周边的服务业水平,形成环状、带状,以休闲观光农业为核心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区域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市场需求。对于传统大农业的转型升级而言,虽然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催化作用、启发思路作用不可忽视。

我们在延边调研中发现,位于延吉市近郊的一个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带动了周边相关景区、景点,以及传统农业区的一系列改变。许多农民意识到,通过工业化、商业化的经营,农业天地大有作为,有机的、无公害的、用以观赏的、提供采摘的等等,这些新奇特精农业产品带来的效益非普通经济作物可比,更非大田作物可比,其价格远超价值。在松原市近郊,由传统果园转型而来的采摘园正面临客人过多、接待水平有限、果园面积不足等新问题。从一大一小两个例子看,休闲观光农业具备一定的生存力和适应性。而且这两个例子都是在延吉和松原这样的吉林省二线城市周边,并非长吉两个核心城市。

(二)吉台两地潜在的合作空间—丰富的农业及旅游业资源。

——国家批准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为沿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一个时期,随着先导区的建设,沿长吉图连接线周边区域将形成一个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带。这种点线结合的发展形态,将给休闲农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随着这一大通道的全线贯通,必将拉动长吉两个核心城市的整体扩充,吸纳大量资金流和人流向城市聚集。正处发育期的都市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力。针对长吉两市及沿线、周边区域,适宜发展市民农耕园等体验型的休闲项目,满足市民周末休憩需求。针对大量都市学生科普实践、现场教学的需求,适宜发展各型体验活动为主的休闲项目。针对各类城市人群的不同业余爱好,适宜发展垂钓园、特种养殖乐园、花鸟鱼虫观赏园等类型休闲项目。

——大量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吉林省共有44个民族。在43个少数民族中,满族、蒙古族、回族和锡伯族为世居民族。全省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 在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中,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延边、吉林、通化、白山等市;蒙古族和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和松原市;满族、回族以长春、吉林、通化、四平市居多。 全省有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伊通满族自治县4个民族自治地方。有34个民族乡(镇),其中蒙古族乡10个,满族乡(镇)10个,朝鲜族乡(镇)7个,回族乡2个,满族朝鲜族乡3个,朝鲜族满族乡2个。朝鲜族、满族文化是吉林省特有的民族文化,这两种文化都发祥于吉林,历经千百年的传承,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面临失传的境地。特别是满族文化,无论是文字还是各种仪式、服饰、民俗风情等,都有待于通过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以其特有的方式加以挖掘、保护、传承。东部地区立足于朝鲜族文化开发,中部地区立足于满族文化开发,西部地区立足于蒙古族文化开发,形成三个民族文化休闲区域,发展各种形式的民族风情园、文化产业园、民族民俗体验园等休闲旅游项目,结合当地物产特色,围绕民族饮食起居特点,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既开发了资源,又实现了发展。

——核心景区建设启动,自然景区后续开发潜力巨大。“十一五”期间,吉林省提出了“在保护的前提下,整合长白山资源,打造长白山品牌,做大做强旅游经济”的发展战略。2010年5月,全国单项投资额最高的旅游项目—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南区开工典礼盛大举行,标志着“南有海南岛,北有长白山”的旅游休闲格局正式形成。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是由万达、泛海、一方、亿利、用友、联想六大集团联手投资的大型旅游地产项目,总投资额达200亿元。在规划上,项目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以顶级冰雪游乐设施为主的旅游度假区,北区规划为可容纳三十万人口的旅游服务新城。南北两区互为支撑,以旅游产业带动服务新城的经济飞跃,以新城的配套和服务支撑旅游产业的发展,这种良性循环将对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新旅游产业极具参考价值。

——发展林边、水边、山边型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围绕东部山区、半山区以及丘陵地区,中部农林共生区、西部林草共生区等“三边”区域,结合区域内自然景区的发展,适宜发展观光型的休闲农业项目,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效互补,兼顾特色农牧渔业等特产开发,形成自然景区与休闲旅游项目的互动。将景区的游客吸引到休闲农场、农庄中体验度假的乐趣。一方面解决了景区季节性的接待能力补充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拉长旅游项目的产业链条。

——三大地形条件下的丰富物产提供了多样性选择。吉林省整个地形地貌呈现自西北向东南渐次抬高的特征,加之多数河流发源于长白山脉,流向内陆平原,构成了东部山地、丘陵,中部广袤的台地平原,西部草甸、湖泊、湿地等为特点的三大地形区域。虽然不像台湾岛在十几公里的距离中,从海平面到达高山峡谷,为休闲农业提供了天然的地理条件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但吉林省这种地形地势提供了难得的丰富物产资源。

——吉林省是中国的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高达42.5%。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6亿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红松、柞树、水曲柳、黄菠萝等种类繁多。“长白松”为长白山特有的珍稀树种,因其树干挺拔、树皮鲜艳、树形娇美而被称作“美人松”,并列入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长白山区有发育良好多样的动、植物种群,已查明野生植物种类5284种,野生动物种类437种。吉林省是著名的“东北三宝”的主产地。长白山地区被誉为中国三大天然药材宝库之一。全省有药用植物1452种,名贵药材有人参、细辛、天麻、草苁蓉(不老草)等;珍稀野生动物有东北虎、梅花鹿、丹顶鹤等。1996年开始,吉林省立法实施全面禁猎,使一些濒临绝迹的野生动物得到保护。野生梅花鹿、黑熊、野猪、猞猁等已现踪迹,连多年不见的野生东北虎也频频出现在蛟河、珲春等地区。

——有别于四季常青的冰雪世界同样是宝贵资源。吉林省最大的特点就是四季分明,尤以冬季的冰雪世界而著称。相对而言,台湾及大陆南方地区发展休闲农业项目,占踞了四季常青的优势,植物的生长周期长,环境利用更加方便。但是,吉林省春、秋季节凉爽怡人,天高风淡,夏季热而不燥,时雨时晴,冬季冰天世界,大地银妆。与南方的湿热天气、梅雨天气、台风天气、阴冷天气相对比,各有千秋。特别是每到夏末秋初季节,南方酷热难耐,大量游客纷纷到东北避暑休假,各大景区常常人满为患。开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项目,可以通过分流大量游客,拉长游客在景区的驻留时间,实现与景区的共赢式发展。同时,休闲观光农业又可以借地势开发冬季的冰雪旅游,开发雪道、雪地爬犁、冰雪雕等各种雪上项目,吸引温带、热带地区游客观光。把“凉爽”和“寒冷”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好,使吉林省的春、夏、秋、冬四季都热闹起来。

——农业基础实力雄厚,可利用资源丰富。吉林省素有“黑土地之乡”之称。现有耕地面积553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9%;人均耕地0.21公顷,是全国平均的2.18倍;土地肥沃,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3%~6%,高者达15%以上。一望无垠的平川沃野,盛产玉米、水稻、大豆、杂粮等优质农产品,具有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近年来,吉林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5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达2500万吨阶段性水平,其中玉米产量2000万吨,水稻产量500万吨。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牛出栏稳定在400万头,生猪2200万头,家禽5亿只,羊365万只。肉类总产量350万吨,禽蛋产量120万吨,牛奶产量50万吨。农产品加工业、园艺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全省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3280个,粮食加工量达1350万吨,畜禽屠宰加工量达3亿头。全省实现园艺特产业产值324亿元。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565个,有机食品206个,无公害农产品1465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713个,环境监测面积达到3100万亩。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570万千瓦。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6万台、机电井12万眼、农用水泵44万台。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分别达到160万公顷和150万公顷,农村用电量达到33亿千瓦时。

三、政府主导下推动吉台交流合作的着力点

形成共识、科学规划、典型示范、政策引导、资金支持、规范发展是政府全力主导的六个要素,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应通过合适的方式,让涉农干部和单位清楚认识到,休闲观光农业这种新型业态,在吉林省同样可以落地生根。在农业和旅游部门之间建立起长效化的沟通协调机制,不但要让旅游部门在制定总体规划、研究发展模式、开发市场资源等方面把农业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列入,还要让农业部门了解吉林省旅游业的特点、重点发展区域、未来蓝图。

科学规划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产业良性循环、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对于吉林省不同区域,发展不同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不同地区应以何种发展速度推进等问题,应站在全省全局的高度加以认真研究,坚决避免临区、临省同质化发展。把旅游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结合起来,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规模、定位。

当前,吉林省具备休闲农业雏型的涉农企业已经积累了一批,对其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和梳理,选择各具代表性的部分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辅导,使其尽快发展壮大起来。要把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中具有发展潜力的升格为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发挥原有组织机构的作用,实现机构转型。要本着有代表性、区域影响力、潜力足、易于操作的原则,扶持一个典型带动一批项目。

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关键要解决好政策法规的调整和农民教育问题,而且政策法规处于首要位置。关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土地审批问题、税收核算问题一直是困扰业界和地方政府的核心。要区分其不同功能区,区分其不同的用地性质,开展不同性质的土地转让和流通。同时,在保证政府税收不流失的前提下,让休闲农业项目有发展后劲。所有这些都需要认真加以研究。

农业项目向来是持续投入、缓慢产出的长线投资项目。而且休闲观光农业的投资额度比一般农业项目投入更大,项目显效期更长。争取软贷款、低息贷款、政府贴息贷款等更多形式的资金支持,降低休闲农业项目的融资门槛,减少项目资金压力,活化资本流通。通过积极引导,使社会闲置资本流向休闲农业项目,组建多种经济成分的股份制企业,研究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和以资本形式入股等问题。

规范是良性竞争的前提,不规范是走向衰败的开始。对休闲农业也一样,建立规范的成本要比“乱而后治”低得多。因此,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借鉴成功经验,从政府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上开始,研究休闲农业项目的运营规范,使项目发展有所遵循。同时,还要研究项目间的自我管理、自我调整、自我教育问题,成立协会组织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四、相关建议

一是认真研究大陆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借鉴台湾先进经验,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今后一段时间台盟中央的重大课题加以重视。要对比台湾和大陆沿海发达地区的休闲农业,找出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可行的政策方案。促进各地区分不同区域特点,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适时适度地推动休闲农业科学发展。

二是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站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实现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城市化的高度来对休闲农业开展专题研究。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突破口,作为当前和今后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侧重点来加以谋划。用二产、三产的思维解决一产的发展和转型问题,使休闲农业在大陆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成功之路。

三是借助当前两岸关系契机,进一步加强台盟组织对台交流、联络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台盟中央组织的赴台交流活动持续增加,部分台盟组织成员参加了赴台参观考察,亲身感受非常深刻。但还有大量的成员特别是从事对台联络、台情研究的人员没有机会赴台参访,对岛内民情并不完全掌握。同时,也应通过组织非盟内考察团,发挥台盟组织的渠道优势,利用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的资源优势,增大对台交流的人流和信息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