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天戈

所谓精致农业,就是针对传统农业的粗放经营而言,通过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与现代化管理手段、先进技术和多元需求并存的市场广泛衔接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生产目的由传统的片面追求产量向追求高产、高质和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台湾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政府推广并逐渐发展成熟的“精致农业”模式,其表现形式包括观光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设施农业等等。在大陆农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借鉴台湾“精致农业”产生、发展的经验对增强大陆农村活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农民收入意义深远。

一、台湾“精致农业”的起源、主要措施及成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国际市场农产品竞争日益激烈及岛内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现状,台湾当局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的调整战略,通过推动农业转型、提高农民收入、生产高附加值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精致农业”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1985~1988年,第二阶段为1990~1992年。与此同时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种植业占农业的比重从50、60年代的70%以上降至80年代末的40~45%,种植业中园艺产品的比重则从10%左右升至60%左右。1981~1994年台湾农政部门共辅导了48个乡镇办理观光果园,业者经营总面积达1700公顷,还成立了观光农园联谊会;设施园艺中仅蔬菜设施栽培就从1987年的316.6公顷增加为1992年的5529公顷。通过“组织化”、“集团化”促进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模式扩大经营规模,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企业化的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虽然台湾一年四季常绿,但因5~10月高温多雨等自然气候制约,以蔬菜为代表的农产品产量与品质极不稳定,影响农民的收入。针对这一情况,台湾农政部门指导农民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如通过实施设施栽培(类似我们的塑料大棚,举架比较高,有利于散热),每年可重复种植达10次以上,由于物理隔离了昆虫等,可大量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提高了蔬菜品质,颇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常用的设施有:用于小白菜、芥蓝、菠菜的高架塑胶网室和用于叶菜及育苗用的低矮架或沙网覆盖栽培设施。采用遮阳网覆盖技术,降低棚内温度,使芹菜可以在台湾6、7月间上市,满足了市场需求,提高了菜农收入。设施栽培也用于木瓜、葡萄等水果生产。目前较为普及的是木瓜的网室栽培,对防雨、防病、改善品质有明显效果。

二是改进农产品加工技术,采用冷链运输,促进农产品外向发展。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也提高的农产品的加工质量。如台湾1986年从荷兰引进洋菇真空浸渍机、杀菁机、切片机、洗涤机等系列机械设备,通过现代化设备加工的洋菇罐头产品颜色好、形状好、成品率高、生产效率高。农产品冷藏储运设备的广泛使用,延长了农产品的保持期,提高了外销农产品的质量,同时注重引导农民重视包装技术的应用。通过这些措施的综合作用,完成了农产品从“产品”到“商品”、从“商品”到“礼品”、从“礼品”到“纪念品”的华丽转身,延长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农村活力,同时也丰富了市民生活。

三是注重新技术推广和各项标准的制定、实施,生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结合促进“精致农业”发展,台湾农业科研部门明确提出要促进“集约化经营和农业精致化,迈向精致农业”,指导所属单位明确地围绕“精致农业”进行试验研究。提出“现代农业发展,要沿着精致农业路线前进”、要“发展精致农业、地方特产”、要“对推动精致农业、建设富丽农村有重大贡献”等。台湾当局为配合“精致农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还从1991年起实施了“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的研究”计划,要求第一期(1991~1995年)以发展农、牧、渔产业及其服务业自动化的关键技术及设备,并建立若干示范点,第二期(1996~2000年)要求扩大并建立统一农、牧、渔产业及其服务业自动化推广体系,全面推广自动化技术。

1985年以来,有关部门积极推行果、菜、肉、渔业食品等分级包装技术的改进工作,制定新的分级包装标准。推动了农产品品质升级和市场推广的现代化步伐。在推广“精致农业”工作中,积极发展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及使用次数,降低防治成本,保证了食品品质的提升。

四是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注重培养专业农民。台湾当局十分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发达的农民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优秀人才。台湾岛内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9%,400多万农民中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超过95%。

上世纪40年代末期,台湾基于农业发展中对农业基层技术人员的需求,于l948年试办五年制农业职业学校,鼓励青年农民到农业职业学校学习,嘉义农专还特为专业农户设置两年制农场管理专科,公费招考农村青年农民就读。20世纪80年代,台湾颁布了“台湾核心农民八万农建大军培育辅导计划”。到1986年台湾农业职业学校达21所,占职业学校总数的12.8%,学生数为17917人,占职业学校总人数的5.7%。进入21世纪,台湾当局又提出“推动农民终身学习计划”,并将其列入农业发展整体计划中,对农业经营者、农业推广人员、乡村农民等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通过农业远程推广教育体系,为农民提供网络学习渠道。

台湾的农业职业教育主要以传授农业生产、经营、销售技能为主,培养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适用人才。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时间约占30%,实践教学时间约占70%。教学内容围绕实际生产展开、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台湾农业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
农民职业教育对推动台湾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职业农民的培养促进了农业经营户总数和经营规模的增加。到1993年专业农户绝对数比1984年净增加了40296户,专业农户规模经营也得到发展。以养猪为例:1993年500-1000头的农户比1984年增加了1.5倍,1000-2000头的农户增加了2.2倍。

通过农民职业教育培育专业农户,增强了农民素质、壮大了专业农民队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促进台湾农业生产科技化、农产品品质高级化、将传统农业改造成“精致农业”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台湾发展“精致农业”对大陆的启示

中国大陆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土地联产承包,农业生产技术及装备水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在经历着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做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4年又连续十一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现阶段的重要地位。30多年来,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装备在国家的连续投资支持下,已经发展到了阶段性水平。国家还从多方面对种粮农民实行直补,具体包括良种补贴、农资补贴、柴油补贴、购买农机具补贴等等。这些政策推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繁荣,也促进了农村种植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及农产品深加工业的调整。

与台湾“精致农业”的起源背景和发展结果相比较,大陆的现代农业与台湾的“精致农业”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相似在于追求的目标结果相同,终极目标都是繁荣农村、富裕农民、保护生态。不同点在于大陆实在是太大了,大陆的现代农业应该借鉴台湾的经验发展成现代化的 “精致大农业”。在实现“精致大农业”的过程中,台湾的模式、方法大陆可以借鉴,台湾的先进技术大陆可以引进,甚至台湾的资金大陆也可以吸纳,但对农业的主体之职业农民的培养却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点,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农业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目前大陆务农劳动力以50~60年代出生的农村人口为主体,由于年青人在农村务农的不多,导致务农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在传统农耕时期,农村起垄、趟地由牲畜拉犁,人工扶犁,农民戏称为“犁后喘”。在小型拖拉机开始进入农家时,出现了“爹后喘”,即儿子开车,老子扶犁。再到后来,老子学会了开车,也用上了悬挂犁,再不用儿子开车了,于是出现了“一个老汉一台车、春夏秋冬干农活”的普遍现象。在东北,地少的家庭老两口耕种几亩地,地多的或者租地种的能耕种6~7垧地甚至更多,全年基本都是老两口在忙,而子女或到城里打工,或在社会闲逛,基本不务农。

二是农民素质低。目前务农的主力大多就读于十年动乱期间,所学知识有限,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天性缺陷。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近半数的农村女性成为农村劳动的重要支柱,她们的素质状况也影响到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水平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三、关于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促进大陆“精致大农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1979年诺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建者。他在1987年所著的《论人力资本投资》一书中指出,“人的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渗透的影响,而人力资本的关键投资就是教育”,并率先提出了要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他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

可以说,通过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传授给农民职业技能和提高农民的学识水平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也是大陆发展“精致大农业”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一是要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的规划。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对全国人口综合情况有了一个客观评价,基于对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认知和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农业产业的布局及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一线的人力资源现状,应对全国农民职业教育做一个系统梳理,针对不同目标及发展方向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领域对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农民职业教育发展规划,保证规划的可行性和培训内容的适用性。既要体现出全国农民职业教育一盘棋思想,又要针对地方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向有所侧重。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对相关地区的涉农院校、有资质的培训组织进行有效整合,保证学科设置、培训时间与当地的农业特色以及市场需求相结合,要把学校建成理论知识的培训场所和新技术的推广中心。

二是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加大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绿箱政策是WTO成员国对农业实施支持与保护的重要措施。全部内容分为十部分,第一部分就谈到了“由公共基金或财政开支所提供的一般性农业生产服务”,其中有对农业科技人员和生产操作培训,包括建设培训教育设施、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如向生产者和加工者提供生产技术,传播信息和研究成果等。可以说绿箱政策赋予了政府公共财政在WTO规则下对相关农业领域增加投入的权力。我国目前处于农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现代化进程及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人,在于职业农民的培养。

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涉农职业教育机构师资力量的培养,使教师的技能常用常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农民职业教育的作用,才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繁荣。

三是以集约化经营为契机,逐渐建立规模农业经营的准入制度,推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的转变。在发达国家农民要想成为农场主是要有相关的毕业文凭和职业资格的。比如在德国只有中学毕业文凭者要成为农场主,必须参加两年以上“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培训,获得毕业文凭后,才能得到政府提供的政策优惠和资助。在法国凡十八岁以上的农民,每人需参加为期一年(可累计)的农业知识培训。对十八岁以下者要求更为严格,须先培训三个月,再到农场实习三年,期满后要考核,合格者颁发“绿色教育证书”。只有凭此证书才能向政府申请低息或无息贷款,买地建房、购置机械、从事农业生产。

我国刚刚提出家庭农场的理念,农村的土地确权工作在逐渐展开,各地促进土地流转工作也正在起步。建设什么样的集约经营模式、多大规模、经营什么、如何经营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但有一条应该特别引进注意,那就是领头人的资格及团队的资格问题必须与农民职业教育相衔接,要引导经过培训的或有相当学历的农业生产技术精英人才和多能人才领衔创办或合办集约经营主体。

四是拓宽渠道,在农业职业教育领域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教学方式现代化的格局。农业生产提供全社会赖以生存的农产品,全社会也理应关心农民职业教育工作。政府要加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职业教育的氛围,形成以政府导向为主的农民职业教育事业和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农民职业教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办学,也可以引进台湾农业职业教育资源联合办学、共同发展。引导学校、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共同参与,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市场化发展。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化传媒手段,实现农民职业教育的无逢衔接和全覆盖。

通过上述工作,吸引更多的年青人加入到职业农民的行列,让这一产业充满生机和活力,早日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大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创建中国的“精致大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