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吉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上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的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根据会议精神,各地方都开展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吉林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实施脱贫攻坚包保帮扶,全省千个单位包村、万名干部包户、百万名党员参与帮扶的脱贫包保活动。台盟吉林省委包保白城地区大安市烧锅乡镇新兴村,派驻第一书记主抓精准扶贫工作。盟省委参与台盟中央重点调研课题《发挥大数据优势,进一步加强扶贫攻坚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将结合吉林省白城市的扶贫工作来研讨贫困户的精准识别。

一、基本情况

白城市现有384个贫困村、10.8万个贫困户、20.1万贫困人口,有576个部门包村、1.65万名干部包户,10万名党员参与帮扶,实现了帮扶“无死角”、贫困村屯“全覆盖”。结合白城地区实际,制定了脱贫攻坚“153”基本方略,即一个大数据平台、五种产业扶贫模式以及三项工作机制。一是开展产业扶贫。推行五种产业扶贫模式,即自建经营、合作经营、托管经营、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目前已落实产业扶贫资金9.3亿元,已开工建设产业扶贫项目816个,建成投产427个,覆盖贫困人口21万人次,预计增收3.1亿元,贫困户人均增收1516元。二是推广光伏扶贫。白城市充分借助国家鼓励光伏扶贫的有利契机,共建设光伏扶贫项目10个,总规模13万千瓦,总投资10.4亿元。按每个贫困户25千瓦光伏扶持指标计算,仅此一项,每个贫困户年均可增收3000元。三是推广电商扶贫。各县(市、区)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建设了一批电商产业园、特色农产品馆和农村电商服务站,完善了物流配送体系,搭建了农产品互联网、物联网平台,并同步配套出台了信贷支持、网费减免等政策,引导贫困户开设网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目前已经发展了21个大型电商扶贫项目。四是开展教育扶贫。制定了《白城市教育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政策的基础上,新增了14项扶持政策,分别给予每生每学年1000元——3000元不等的扶贫专项助学金,并免除保教费、学杂费、住宿费等相应费用,实行学费全额贷款并由政府全额贴息,实现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资助全覆盖。五是实行医疗兜底救助。白城市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达到27.8%,在所有致贫因素中比重最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兜底救助实施意见》,提高报销比例和救助标准,将所有因病致贫的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二、基本做法

识别贫困唯精准,建档立卡求规范。扶贫必须先识贫,本着符合条件的贫困户一户不落、不符合条件的一户不进的原则,白城市严格按照“一申请一评议两公示一公告”的精准识别程序,组织开展了建档立卡回头看、再补课和再提升活动。

一是贫困标准及识别。标准是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国家扶贫标准不变价计算,到2014年分别相当于3050元。识别以国家标准纳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统一管理。依据统计监测、因素法测算和各地发展及脱贫实际情况,考虑低保和扶贫两项政策衔接等方面,按照问题不变的原则,各乡镇对贫困户识别要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实行规模控制,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和逐级审核的方式,整户进行识别。

二是识别工作流程。首先初选对象。以吉林省2012年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国家贫困标准为基础,对现有的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按有关程序进行再识别、再确认,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前提下,保持和体现减贫工作连续性,对不符合条件(已经脱贫或不属于扶贫对象)的农户进行清理,清理后再从中确认国家标准的贫困人口。具体工作按照分解到村的贫困人口规模,农户自愿申请,各行政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形成初选名单,由村委会和包村干部核实后进行第一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其次,公示公告。乡镇人民政府对各村上报的初选名单进行审核,确定全乡镇贫困户名单,在各行政村进行第二次公示,经公示无异议后报市扶贫办复审,复审结束后在各行政村公告。再次,填录数据。乡镇人民政府组织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对已确定的贫困户填写《扶贫手册》,并将审核确认的《扶贫手册》相关信息同步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扶贫手册》由国务院扶贫办统一监制,省扶贫办负责制发,贫困户、村委会各执一册。最后,数据更新。贫困户信息要及时更新,并录入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贫困户动态调整。

三、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影响一个贫困户的贫困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自身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家庭收入来源等等因素,采集数据内容较多、较杂,给大数据的原始采集带来一定的困难。

二是对于大数据的采集、量化、分析,来甄别贫困人口,确定扶贫对象,了解具体致贫原因,科学制定精准扶贫措施,都得需要有一定文化的人员来做。受文化素质的制约,村委会成员对新生事物还应有适应过程。

三是真假贫困户的鉴别。有的真贫困户爱面子,怕在村民面前抬不起头,不想把自己的人生数据公之于众,不愿说出真实情况。有的假贫困户为了争取扶贫补助金,虚报出实情。这些都将影响贫困户数据的准确性,并且不能让扶贫资金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大数据的采集涉及扶贫、教育、民政、住建、残联、卫计、工商、农业业务等多个部门,产业扶持项目的收集,各部门领导重视程度也影响到各方协调做扶贫工作。

五是大数据扶贫需要更加细致地掌握贫困人口的信息,及时地了解贫困人口的变化情况,有些贫困户经过一个阶段的扶贫,达到扶贫标准,但他们尝到甜头后不愿意摘掉贫困帽子。贫困人口是动态变化的,应该有新的进来,还要有老的因已经脱贫出去。

四、几点建议

一是增强各部门领导对扶贫工作的重视,尤其是在大数据的采集方面的支持,扶贫部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大数据在扶贫工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包保扶贫各部门要派遣懂农技、善协调、恳吃苦、严监督、党性强的驻村第一书记,下基层了解村民实际状况,鉴别真假贫困户,为大数据的采集提供真实素材。

三是提高村委会成员自身素质,注重对应用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可开设培训班,为大数据在扶贫工程上提供人才支撑。

四是建立健全扶贫工程中识别贫困人口的制度和机制,尤其是进入和退出机制,干部要多到基层了解实情,多搞“回头看”,在扶贫工作中让村民感受到公开、公平、公正,让大数据在扶贫工程中精准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