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劲松

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强调,领导干部与民营企业家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用“亲”“清”两字来定位政商关系,揭示了新型政商关系的本质,不仅表明了中央治理不良政商关系的态度和决心,也回应了民众对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现实关切。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政商关系处理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积极助推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近日,台盟吉林省委直属吉林市支部走访了吉林市统计局、吉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吉林市工商业联合会、部分民营企业等部门和单位,广泛收集各方意见建议,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吉林市政府部门和民营企业的关系现状

(一)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截至2016年末,吉林市民营企业户数达33310户,同比增长8.1%;工商注册登记个体工商户168000户,同比下降4.9%;民营“四上”企业达到2830户,同比增长4%,其中,新增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 户。民营经济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427.1亿元,比上年增长9%;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199.9亿元,占GDP比重为47.4%;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123.7万人,同比下降1.6%;实现税收99.5亿元,占地方级财政收入74.5%,民营经济运行保持平稳。但是,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困难和问题:

1.“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民营企业的发展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扰,“融资难”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虽然国家政策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有明确要求,但由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数额小、相对成本高、银行风险大,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加之贷款抵押、质押和担保条件苛刻,中小型民营企业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贷到资金。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和各类贷款担保公司受资金规模、抵押物评估、担保反担保等条件限制,贷款手续繁杂、时间长、成本高,民营企业很难及时获得急需的资金。民间借贷、高利贷能解中小企业燃眉之急,可高额利息又加重了企业经营负担,影响了企业发展壮大。其他如上市、发债等融资渠道由于门槛高,中小型民营企业可望而不可及,“融资难”成为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

2. “用工难”问题日趋严重。一些企业纷纷反映“用工难”、“用工荒”日益严重,企业用工特别是技术工人已经出现短缺,因工资待遇低于发达地区等原因,外地人才引不进来,本地人才留不住,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企业招收培训的技术工人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后,要么被其他企业挖走,要么炒老板鱿鱼,另谋高就,人才短缺和用工难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经营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流动性大,员工队伍不稳定,已经成为影响民营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一大因素。

3. 企业经营成本上升。特别是用工成本上升,原因主要是生活费用上升了,使得工资也随之上升。同时,出现“用工难”的现象,在用工成本上升和“用工难”的压力下,民营企业一般感到经营不易。

4. 税费负担仍旧沉重。比如说,增值税率高,营业税率也高,但费更高,所谓“税有岸,费无边”几乎是民营企业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企业反映:如果继续如此,简直活不下去了。

5. 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多数民营企业规模小、人员少,管理工作相对简单,多采用家长式、家族式的直线管理方式,实行集权化领导。决策层、执行层权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存在先天不足。民营企业的局限性、随意性容易导致经营决策的失误。另外,多数民营企业粗放式经营、原始资本积累不足、设备更新改造滞后、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不高、企业缺乏竞争力。

6. 相互拖欠问题突出。这是因为企业间在业务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资金链、产业链还通畅,即使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市场秩序也不至于大乱,企业的经济运行依旧可以维系。然而,由于“融资难”和融资成本太大,有些民营企业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困境之中,而资金链的断裂,迟早又会导致产业链的断裂,这样一来,相互拖欠贷款、各种劳务费、工程款等问题就会产生,市场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其影响面会越来越大,以致难以收拾。有些企业只得再次依赖民间借贷渡过难关,但这无法使问题缓解,利息负担反而越来越重,最后把企业拖垮。还有的民营企业老板采取“跑路”的做法,即躲起来,或跑到境外躲避债主,使相互拖欠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7.人才机制不灵活,专业技术人才匮乏。
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多为家族人员,劳资双方是雇佣关系,对人才从思想认识上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民营企业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使优秀人才难以得到信任和重用,难以真正融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缺乏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很难发挥各自的专长和潜能。民营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少,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技术人员也大多是以退休或下岗人员为主。专业技能和科技知识的不足,影响了民营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综合应变能力,错过了许多商机。由于对项目、产品缺乏科学的论证,往往也造成了经营者投资的盲目性、随意性,从而导致决策失误,一定程度上讲,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政府部门在处理新型政商关系的具体做法。

近年来,吉林市坚定不移地把建设“亲”“ 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民营企业发展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完成了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启动了负面清单编制工作,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行政许可事项由745项减至316项,行政审批事项削减59%。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共资源交易电子化,全省第一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在我市颁发,办结时限由30天缩减至3~5个工作日,社会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强。
2016年12月成立了吉林市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1月20日,吉林市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共吉林市委书记赵静波在会上要求,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营造开放、包容、亲商、安商的环境氛围,不断增强各类投资者特别是外来投资者对吉林市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要同步加快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要坚守和践行“亲”“清”理念,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二、建立新型政商关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积极努力,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难,政商关系总体上处于良性互动状态。习近平指出:“长期以来,我国非公经济快速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是在我们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实现的。”但是,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政商关系在某些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尤其是权钱交易不断发生,破坏了政治生态,败坏了社会风气。政商关系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具体表现如下:

(一)政府“看得见的手”干预市场过多。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权利过大,还未把权利完全交给市场,未使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一些部门在审批、管理、监督、处罚、资格认证等环节进行寻租现象依然存在,简政放权改革不够彻底,容易使企业丧失发展机遇。

(二)法律法规不健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法律法规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有些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存在的缺陷是立法对“不作为”现象规定不清,对“乱作为”现象界定不明。监察、检察机关在处理政商关系时不好介入,致使不健康的政商关系仍然存在。

(三)公共权力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在公权力中“一把手”的权力过于集中,但对权力的监督又软弱无力,使一些政府采购依然存在暗箱操作、违规招标等现象。有些招标文书为特别对象而设计,中标后转包出去“抽提成”,这是民营企业经常反映的问题。

(四) “不敢为”、“不愿为”、“不作为”依然存在。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一些领导干部又对民营企业家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从之前的“乱作为”变为现在的“不敢为”、“不愿为”、“不作为”,将民营企业家的许多正常诉求拒之门外。“不敢为”的主要表现是一些领导干部谈商色变,只怕不“清”,不怕不“亲”,见了企业家“躲着走”甚至采取“不接电话”、“不批文件”、“不办事情”的做法。“不愿为”的主要表现是一些领导干部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民营企业家,与企业家不怎么联系了,对企业敬而远之没有积极性了。“不作为” 的主要表现是一些领导干部对企业家采取“软拒绝”,表面上客客气气,但不拍板,推诿扯皮打“太极拳”,为避责而不作为,怕担当而不作为。大多抱着“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做事”的态度;有的新官不理旧账,前任领导定的事,后任不予理睬;由以前的“门难进、脸难看”,变成了“饭不吃、礼不收、事不办”。

三、对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需要从各方面完善制度和机制予以落实和保障。

(一)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当前,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权力过大,还未把权力完全交给市场,使市场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有关审批、管理、资格认证等方面还一定程度存在权力寻租现象,这不仅有损健康的政商关系,也可能导致一些企业丧失发展机遇。为此,要将政府的行政之手从微观经济领域撤出来,不要过多干涉企业经营,要减少不必要的审批权,缩减繁琐的行政流程,由事前监管转为事后监管,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

(二)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在社会上加大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宣传,营造重商、亲商、爱商的社会新形象;加大对政策的落实力度,对民营企业相关政策进行宣传解读,简化行政执法程序,强化服务监督。

(三)发挥法律法规作用。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充分发挥法律法规作用,则权力不敢任性,企业不敢乱来,市场经济也将获得有序运转。用法律和制度阻断权力与金钱勾结的脐带,消除“没有原则的政治”与“没有道德的商业”。

(四)畅通政商正常交往的途径。通过多种途径使正当的政商交往步入正常轨道,既让政府能够及时了解企业所需,为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又能避免企业千方百计抱政府官员“大腿”满足自我发展之需。

(五)构建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的政商机制和环境。政府官员要坦荡真诚地与企业家交往,积极主动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期盼,主动吸引企业家与政府沟通交流,形成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的互动局面。各级工商联、商会组织也要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政商关系在“清”的前提下“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