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灵芝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是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立国之本。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对我国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意义重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了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门类齐全、推进了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在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自主创新能力、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战略角度提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采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方面措施,经济建设总体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特别是2025中国制造业的提出,进一步规划了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因此,制造业应抓住机遇,通过三个十年的努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统筹规划和前瞻部署,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

一 吉林省制造业基本情况

十八大以来,吉林省工业调整坚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双轮”驱动,坚持“加减乘除”多措并举,实施汽车、石化、农产品和加工三大支柱产业振兴工程,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建筑、旅游四个优势产业发展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和进展。

装备制造业是吉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进入“十一五”期间后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长。近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仍高于全省工业增速。2016年,吉林省装备制造业累计完成产值2643.4亿元,同比增长7.2%,累计实现增加值656.0亿元,同比增长7.9%。多年来,通过培育先进制造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夯实基础零部件制造业等举措,吉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加快发展,已形成以轨道客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为先导,以换热设备、电器设备、农业机械、矿山机械、石油机械、起重机等传统产业为基础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特别是轨道客车、智能制造、航空设备、卫星及应用等高端制造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具有吉林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格局。例如,长客企业是亚洲最大的高速轨道客车生产企业,时速380公里动车组制造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累计生产各类铁路客车30000辆和城轨车辆7000辆,分别占全国运营车辆的44%和55%;麦达斯铝业生产的轨道客车大部件占全国60%市场份额。2015年10月7日,吉林省“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卫星。同时,吉林省培育发展了大正博凯、北方灌装、机械科学研究院、合心机械、北方仪器设备等一批规模以上企业从事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目前吉林省可批量生产各门类装备制造产品超过2000种,拥有一批在全国甚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品。

二 主要问题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不大、结构单一;企业配套协助率低;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低端化;农机、换热等装备的传统优势渐消,亟待提质增优;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在汽车、石化、食品、医药加工等领域缺乏应用,且缺少核心零部件企业和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

三 对策建议:

1,进一步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加紧研究出台政策,切实帮助企业降成本、减包袱,减轻企业负担,增强盈利能力,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2,紧跟国际新一轮“再工业化”浪潮,瞄准中高端制造业发展方向,把握政策机遇,立足实际,力求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例如,吉林省应以长客为依托,打造世界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提高本地配套企业关键系统与核心零部件同步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在车体轻量化、车轮对等部件配套与客车安全及电子控制系统、牵引机动力系统、信号控制系统体系配套实现本地重大突破。

3,要在补短板上做文章,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为企业拓展新市场、开辟新领域。创新制造业发展办法和实施路径,在有限领域,突出重点,突破关键技术、产业化和市场应用环节瓶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4,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转变,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例如,吉林省应依托长客检修基地、中航工业吉林航空维修公司等,提高吉林省高端装备运维服务能力,推进吉林省装备制造业服务化发展;发展全自动高速灌装成套设备,加快发展危险化学品视觉定位智能灌装装备、畜禽屠宰智能成套生产线装备、智能停车场装备、汽车维修智能喷涂成套装备等,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发展;提升“星载一体化”设计、研发、制造、总装测试的整星制造能力,强化遥感数据信息获取与应用产业发展,打通卫星产业市场化应用环节;发展大功率、复合型、精细化等高端农机装备,重点围绕玉米、水稻播种、籽粒收获联合收割等作业装备,秸秆收获、预处理复合装备,推动传统装备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