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一卉

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两岸一家亲”理念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十八大以来对台工作实践,从战略全局高度擘画未来两岸关系发展蓝图,并进一步阐明“两岸一家亲”。他说,“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增进台湾同胞福祉。将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 “两岸一家亲”理念作为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处理与发展两岸关系的主要出发点之一,蕴含重大使命与担当,为我们指明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方向,对推动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两岸一家亲”是习近平总书记积极宣导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理念,这一新理念的内涵极为丰富。“两岸一家亲”的核心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其目标是全体中华儿女在携手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合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两岸一家亲”的对台政策可以说就是以两岸人民共同的血缘和文化为基础,以“一家人”的心态、思维和逻辑来处理两岸问题,“将心比心”更加弹性地处理台湾问题、两岸分歧和对台让利,以此增强两岸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两岸的和平统一。

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在两岸关系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为和平发展的巩固和深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两岸文化往来的基本价值,是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势的文化交流,使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增强民族意识、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夯实思想基础、提供精神支撑”。但是由于两岸政治对立、结构性矛盾没有解决,由于两岸文化的不同发展模式,由于文化往来涉及面极为广泛和频繁,因此在交流过程和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两岸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两岸文化往来意义、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等几方面的认识不同。

一、“两岸一家亲”是习总书记积极宣导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理念 ,其内涵中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阐释了“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两岸同属一个民族和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两岸一家亲”强调的“家”, 不是国际政治中的类似“邦联”、“国家联盟”、“共同体”、“联合体”的概念,而是一个融合了国家和民族的概念,蕴含着家与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智慧,强调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价值共同体的积极认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两岸一家亲”以高度概括的方式凝练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的事实。

2013年6月,习总书记在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表示,我们两党应该以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合作,积极宣导“两岸一家人”的理念,汇集两岸中国人智慧和力量,在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抚平历史创伤,谱写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崭新篇章。2013年10月,习总书记在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荣誉董事长萧万长时说:“两岸双方应该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4年2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及随访的台湾各界人士时发表《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重要讲话,习近平指出,“近60多年来,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我们同属一个国家、同属一个民族从来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希望两岸双方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顺势而为,齐心协力,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取得更多成果,造福两岸民众,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五千年,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两岸同胞是同源同根同脉的文化血缘与历史传承关系。两岸同胞有着相同的血缘,身上流淌着相同的血液,同是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习近平指出:“广大台湾同胞都是我们的骨肉天亲。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连结、共同的愿景。”“它不仅根植于两岸同胞共同的血脉和精神,而且扎根于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与生俱来,不可磨灭的,也是任何人与任何力量都无法割断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说,“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2.指明了“两岸一家亲”对台政策导向是用“一家人”的思维和逻辑,“将心比心”地处理台湾问题、两岸分歧和对台让利

“将心比心”用“一家人”的思维和逻辑,更加弹性地处理台湾问题、两岸分歧和对台让利。习近平强调,“两岸同胞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民族强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乱,是同胞共同之祸。”“经历了近代以来的这么多风风雨雨,我们对此都有很深刻的体会。”“对历史留给台湾同胞的伤痛,我们感同身受,因为这是中华儿女心头共同的创伤。”海峡两岸应在国家民族认同之下放下历史恩怨与政治偏见,以同胞之情,以“一家人”之思维,理解台湾同胞所经历的不幸历史与“悲情意识”,顾及台湾同胞的尊严和需求,同时妥善处理对台湾民众的让利和福祉问题;以更大的胸怀、更宽容的心态,以更高的视野处理两岸问题,解决台湾同胞关切之问题;在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原则之下,合情合理合法处理台湾参与国际社会活动问题。

3.阐明了“两岸一家亲”最终目标是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两岸同胞以整个中华民族利益与两岸共同利益的高度,务实面对与处理两岸面临的矛盾或分歧,共同解决问题,促进两岸和解,实现社会包容,实现心灵契合。两岸努力团结,一致对外,共同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扩大两岸合作,实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争取两岸社会经济更大进步。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同大陆一道发展,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该成为两岸关系的主旋律,成为两岸中华儿女的共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两岸同胞共同努力。

二、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

一是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出现“倾向性问题”。文化往来的终极价值,是要在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增强两种体制下的“中华文化认同”,两岸结成促进两岸心灵相通、感情相近、社会相认的新的文化纽带,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和深化、为和平统一的实现创造最为重要的条件。这就需要在保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从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为社会效益服务的角度形成“文化价值认同”。由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投入的时间和人力成本相对高一些,经济问题就会突出一些,带来的问题是在文化往来中出现一些重文化市场轻文化内涵,重文化消费轻文化整合,重经济文化轻精神文化等现象。

二是对于两岸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由于近现代以来的经历、政治和国际等种种非文化因素,虽然两岸“中华文化认同”依然存在,但是,台湾更多的认同“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过分强调两岸中华文化存在的“差异”,把客观存在的“差异”当成祖国大陆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上落后台湾的“差距”。台湾一些人就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祖国大陆已经“支离破碎”,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台湾要比祖国大陆更有发言权和代表性。就祖国大陆而言,肯定台湾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成绩,但并不赞同岛内一些人对于祖国大陆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并不理性的指责,更不主张打着各种旗号,进行中华文化“正统性之争”。两岸对于对方文化的评论,本质上是两岸的文化“差异”。

三是对于两岸文化往来意义的认识不同。文化交流合作的柔性特征,使得两岸首先在文化方面进行整合,通过交流合作,两岸借助文化桥梁,逐渐沟通和联络两岸人民的感情,逐步建立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取向”,建设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对此,祖国大陆认为两岸理应尊重并充分发挥文化交流在推动两岸经济交流、消解两岸政治歧见、弱化两岸敌对情绪的作用,台湾一些人希望两岸文化交流“溢出效应”止于经济、社会领域。“台独”势力更加将两岸文化交流“污名化”,将其视为祖国大陆“吞并”台湾的前奏,抹黑、攻击两岸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关系的正面意义。

四是有关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的认知不同。自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创造了比以往更方便的条件,两岸文化交流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客观而言,由于历史上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两岸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还远远不够。如两岸文化往来中,两岸文化主管部门尚无正常的交流与接触,双方各有自己的考虑。交流合作多为区域性、局部性、短期性和临时性活动,统筹性、全局性、长期性和规范性不够。由于交流机制的长期不到位,两岸文化交流中政策措施的不对等、交流规模的不对称、交流领域不普及等问题无法得到很好处理,亟待通过稳定的交流平台,通过制度化渠道逐步解决。 三、关于两岸文化往来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已历经30多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但是从整体上看,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巩固和深化的目标要求仍有距离。

一是台湾一些人的政治文化和“政治认同”有些认识不到位、不正常。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看到的只是能够带来多少“和平红利”和自己能够享受多少红利;拒绝谈政治,认为现在不是谈政治议题的时候,即使谈政治议题也不要谈“一中原则”;谈到两岸经济交流合作,祖国大陆应该让台湾赚更多的钱,还不能说台湾赚了祖国大陆的钱,因为台湾还要保持自己的“自尊”;祖国大陆说对台湾“让利”,有损于台湾尊严,应该说是两岸“互利”;祖国大陆不能只让台湾从事两岸经贸和投资的企业赚钱,还要让台湾所有民众都要获利;祖国大陆经济转型和发展应该尽量与世界接轨,企业实体应该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和竞争,但是对台商的优惠不能减少或取消。说到台湾对外关系,台湾一些人就说台湾现有“国际空间”一点不能少,扩大国际活动空间是应该的,购买美国武器是必须的,祖国大陆如果不同意、不配合就是打压台湾。说到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祖国大陆必须撤除瞄准台湾的导弹,放弃对台使用武力,否则什么问题都不能谈。

二是两岸文化交流的受众不平衡。两岸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和活动,大多集中在北台湾,进入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阶段以来,不少两岸文化交流项目开始跨过浊水溪,向台湾南部、东部进发。交流项目不平衡。品牌的多一些,大众的少一些;上层的多一些,基层的少一些;传统的多一些,主旋律的少一些。解决不平衡的关键,是要从为台湾人民服务和谋利、为台湾发展出力的高度,从推进两岸文化、社会了解和认同的高度,开展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活动。

三是两岸文化往来不对称客观存在。由于两岸综合实力、文化项目、文化载体相差太多,祖国大陆要比台湾更全更多更大更强。因此,文化交流与其他交流一样,从内容到形式都要做到对称,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只能向台湾倾斜。在交流过程中,祖国大陆照顾台湾的利益和感受,只会有更好的效果。从根本上讲,两岸文化交流不是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也不是两种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是对共有的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并非对称才能进行交流,更非对称才能有效果。在现实文化往来中,祖国大陆文化界积极主动推动交流合作,从量上看,祖国大陆赴台进行的项目与人数远多于台湾,在政策措施上要比台湾务实和到位。关键反映出观念上的不对称,台湾一些政治势力不放弃过时、僵化的立场,对文化行为“泛政治化”,阻挠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观念上的不对称,显然落后于时代,不符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的潮流,也不利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深入。

四是存在形式多于内容、政治诚信有待增加、交流有待深入的问题。造成两岸文化往来与其他交流不深入的问题,主要是两岸政治难题没有破解、政治对立没有解决,直接影响到和平发展与两岸交流的深入。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项目,参加者主要涉及艺术人士、学者专家、学校师生和文化部门从业人员,活动安排确实难以面面俱到。祖国大陆赴台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和活动深入台湾县、乡、村民众基层中间不够,不利于两岸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有些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出现浅层次、不求实效的倾向。在一些领域也有只关注参与的人数,忽视文化交流质量的问题。“不深入”问题,在文化产业合作上的表现是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培育不够。

五是两岸文化往来的不稳定。与其他交流一样,为民间交流,一方面没有制度可循,一方面没有评判标准,主管机关批准时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在审查和批准交流项目时很可能是以“政治标准”作为评判依据,增加文化交流的不稳定性。在政治对立情况下,民间交流有很大的局限性,必须得到官方的配合才能稳定展开。由于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限制较多,操作程序复杂,沟通不够及时顺畅,一些文化交流项目未能很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和各阶层力量,在参与人员、经费筹措等方面都无法得到长期和稳定保障,导致一些文化交流活动要么随意缩小规模,要么中断。

六是文化交流的不规范化。由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法律体系和运作方式不同,文化交流不仅是参与交流的专业领域、团体、人士的事,还包括更多的社会受众和社会场所,也包括管理、工商、税务和治安等众多部门,仅靠民间协调和习惯运作难度很大,交流成本大为增加,没有制度和组织保障,没有规范化的安排,很难取得理想效应。两岸文化往来因无成文法律和制度,交流的限制还比较多,操作程序复杂,深入交流的风险难以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两岸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两岸文化交流制度化和规范化,需要两岸文化关系正常化。目前,两岸文化关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已经进入探索和尝试阶段。

在日益增加的两岸文化往来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文化冲撞,出现一些不正常、不协调的问题。这就促使人们从现实的角度理解对方文化的合理性,了解、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经过两岸共同努力,在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进程中,解决文化往来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并不难。

四、对于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最终实现和平统一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融合,进一步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具体措施如下:

1、语言文化方面,双方就普通话与“国语”、简体字与繁体字进行协商,尽量缩小差异。

2、文学艺术体育方面,双方可协商建立奖励机制如各类基金和奖项,鼓励培养民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教育方面,两岸可就中小学教材编订、学生教师交流等进行更大范围的合作。

4、道德修养方面,两岸应共同大力宣扬忠、孝、仁、义、诚、信等价值观。

5、习俗方面,两岸可共商合办合度某些传统节日,在祭祀、饮食、文物、民居、婚丧等方面交流合作。

6、加强佛教、道教及妈祖、关公等宗教信仰交流,充分发挥宗教凝聚民心和增进民族认同的作用。

7、加强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尤其是共同创作影视作品和文创产品。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不仅有利巩固台湾同胞的中华文化认同,消解岛内否定中华文化的逆流,也可拉进两岸民众的心理距离,进而为化解两岸政治分歧创造有利的氛围和条件。

二是两岸携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共同拓展中华文化的世界性影响。两岸要联手向世界推广中华文化优秀价值观和诸多精华精品。

1、建立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常态化机制,在境外联手举办文化艺术展览、演出、推介活动。

2、合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节庆、习俗、建筑、手工艺等方面联合申遗。

3、加强两岸驻外文化机构如“孔子学院”和“台湾书院”之间的联系,建立两岸民间文化组织共同参与INGO的沟通合作机制。

前瞻十九大后的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趋向,大陆将进一步强化意识形态文化和非意识形态文化等软实力建设与宣传。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线,在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法律等层面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文化,传播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在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文字等层面建构具有浓郁中华传统文化色彩的社会观念。着力于引导、推动两岸文化交流、沟通与合作,探寻扩大两岸文化交流合作的契合点和发展方向,推动两岸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最终实现两岸和平统一。